里约奥运火热倒计时中,虽然槽点满满,各国运动员还是为这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事摩拳擦掌。但是你知道吗?临近比赛,很多运动员把“减肥”提到了重要日程,举重、拳击、跳水、体操、篮球……家家运动员都有本难念的“减肥”经。
一提到运动员,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他们被结实肌肉覆盖着的矫健身姿,高强度的训练和严格的饮食控制往往让他们的身体机能优于常人。这些运动健儿们也需要“减肥”吗?
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运动员来说,更多是提到“减重”这个概念。
运动员减重的目的只有一个:摘金夺银。
在拳击、举重、摔跤等以选手体重划分参赛级别的项目中,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参加比他们的正常体重低5%-10%的重量级别的比赛。参加的级别越低,意味着恢复体重后的运动员可能会比对手有更多身高、技术、力量上的优势。因此,所有运动员都会想法设法降低体重,以期待有更大的胜算。
看看这张日本格斗技选手秋成勋减重前后的对比图,是不是判若两人?
另一方面,运动员长年处于激烈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中,身体或多或少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膝关节损伤、
跟腱炎等都是常见的疾病,在一系列治疗方案中,通过减重来减轻关节的负担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还有的运动员减重是为了在体操、跳水等项目上获得更高的印象分。在跳水运动中,尽管动作规格首屈一指,但是体重增加了,水花效果就会差些,裁判的印象分也会随之降低。体操这种要求体态美的项目,更是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地做好身材管理。
这些运动员都是用什么方法减重的呢?
大部分运动员在其训练生涯中会尽量把自己的体脂降低,说白了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减掉脂肪,保留肌肉。这期间,要大量的有氧参与,当然还有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参与,碳水化合物只能适量吃。
陈若琳作为伦敦奥运跳水冠军,以四面金牌与名将伏明霞、郭晶晶和吴敏霞并列中国跳水队金牌榜榜首。为了更好地完成动作,她决定在世锦赛前减掉2公斤,向来不服输的陈若琳管住了自己的嘴——中午基本上都是吃水果,晚上就吃一顿晚饭,并且严格控制分量。
回归男篮国家队的王哲林为了减轻膝关节的负荷,在三个月内从130公斤减到118公斤。2米14的大小伙子竟然能每天坚持只吃鸡胸和青菜。
男排老将崔建军对自己更“狠”,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他的体重从100多公斤降到90公斤。崔建军在集训期间每天只吃一点点蔬菜和主食,别人吃肉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看着,这种毅力让年轻队员和队医都相当钦佩。
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专业运动员都能通过不吃饭来减肥,那我是不是节食就能迅速瘦下来呢?”
想想就觉得soeasy,心里真是有点小激动呢。
亮亮在这里要给大家提个醒了:
普通人的减肥与专业运动员减重,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普通人完全没必要也不应该这么做哦。
运动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皮脂量已经达到很低的水平,身体素质也高于普通人,盲目套用运动员的减肥方法可能不但达不到减肥目的,还有可能对我们的身体器官造成损伤。
咱们的减肥是一个需要长期、稳定、持续的过程。
我们应牢记以下几点:
1
要根据自己具体的身体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运动方式——慢跑、做健身操对大部分人都是比较适合入门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么能甩掉身上的肉肉?
2
科学合理地规划饮食
其实在瘦身的过程中,比起少吃,更重要的是吃好,我们应该在低脂、高蛋白、少油少盐的基础上做到营养均衡。只有补充了身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营养,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精力进行锻炼,进而减脂增肌,早日练成“人鱼线”和“A4腰”。“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这句玩笑话应该改成“吃好了才能更有效率地减肥”。
3
养成良好的减肥心态,切忌操之过急
美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为了追求外表上的“苗条”而不顾身体,是得不偿失的作法。在瘦身过程中,要放下对体重的执着,不要天天在称上计较于几斤几两的浮动,而是要把减肥看成是一个长期
塑形的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我们的耐心与坚持。
最后亮亮给大家分享一个来自韩国格斗女选手南叡贤的赛季饮食tip:
(漂亮又能打的妹子真是太可爱了!)
·绝对不吃含脂肪量高的食物与糖类;
·烹饪时尽量少盐甚至无盐;
·每餐的分量小且种类多,以水果、蔬菜、豆制品以及不含油的鸡肉为主。
以她周五的三餐为例:
早餐:香蕉、豆腐、水果与奶酪;
午餐:鸡胸脯肉、洋白菜、烤蔬菜、坚果类、大辣椒以及酸奶;
晚餐:鸡胸脯肉、蔬菜和地瓜;
零食:坚果类、不加糖的酸奶。
这个菜谱是不是比不吃肉只吃青菜好多了?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们不需要像运动员一样在赛场上拼搏,更不需要用“备战奥运减重法”来折磨自己,但我们也不应该只窝在沙发上看奥运,更应该在吃好的基础上,动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发扬奥运
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