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减肥频道 > 健康减肥 > 健身常识 > 这个资深媒体人不仅推广跑步也深爱跑步

这个资深媒体人不仅推广跑步也深爱跑步

摘要:它讲述的跑步专业知识、权威科学,它推荐的跑鞋绝不会让你失望,它说出的跑步故事引人入胜,作为跑者的你想要知道关于跑步的一切都能在这里找到。

 跑步的人估计很难没有听过一个叫《跑者世界》的名字,不管是从别人口中听说的,还是自己始终关注的,这份产自美国的有五十余年历史的跑步杂志影响了全球一代又一代的跑者。

它讲述的跑步专业知识、权威科学,它推荐的跑鞋绝不会让你失望,它说出的跑步故事引人入胜,作为跑者的你想要知道关于跑步的一切都能在这里找到。

应跑步研习社北京课程之约,跑步研习社联合创始人顾晓明有幸采访到了《跑者世界》中文版的主编陈明,由这位专业媒体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跑者,来和广大跑友说说《跑者世界》是一本什么样的杂志以及陈明跑步的故事。

一、《跑者世界》中文版想为中国跑者做些什么

Q:陈主编您好,《跑者世界》中文版这份杂志的定位是什么?

陈明:《跑者世界》现在的定位主要还是专业和权威。因为美国的《跑者世界》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在全世界二三十个国家有所在国家语言版本。

它的数据和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专业性和权威性可以说是没有问题。拿跑步这件事来说,它本身具有全世界普适性,全球跑者面临的问题、需要参加的比赛、遇到的环境基本是相同的。所以专业和权威是《跑者世界》中文版必须坚持的。

另外这本杂志还服务中国跑者,希望成为中国跑者的一个平台。中外跑者对于跑步的基础知识是相近的,但跑步文化和跑步情感方面还是有所不同。比如马拉松比赛,中国办出来的马拉松比赛和国外的就有很多不同之处。

中国跑者很多是年轻时努力读书、参与运动较少,而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参加各种运动,中国跑者需要从马拉松比赛中找回年轻时的激情,这方面是比较特别的。《跑者世界》希望做成中国跑者各抒己见、抒发情怀的一个平台。

近年来,国外好的跑步体系越来越多进入中国,如姿势跑法、亚索800以及越野跑等,同时我们也希望将国外的跑步文化引入中国,促进国内跑者了解国外跑步文化。当然,我们中国有很多创造性的东西,例如线上马拉松就是我们的发明,很有价值。

随着比赛数量暴增,中国马拉松出现了套牌、替跑等情况,国外可能都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中国一些跑者立志要跑100个马拉松、要跑六大满贯等,有时老外反而不在乎这种东西,而中国人这种追求有其合理性。我们尽量让中国人在中文环境里了解全世界的跑步文化。

中国近几年运动热潮除去马拉松外,比如暴走族、广场舞,这些也很有中国特色,你不能说这种运动比马拉松低端,毕竟受众不一样,但大家的热情是一样的,都能促进大众健康。

所以我们在干的事情,一是专业和权威,坚持跑者世界五十多年的传统,另外一个就是跑步文化的中外交流,将国外的马拉松文化介绍到中国,将中国马拉松文化传播到国外去。

现在从全球上来看,中国跑步市场增长是最快的,而美国的跑步人口、完赛人数等数据反而是在下降的。我们要让世界其他国家知道中国跑步文化的力量。

Q:我们看到美国的《跑者世界》可以提供很多服务和产品,这些东西一开始是免费的,但到期后会收费,但是美国人还是愿意为这些付费。

现在中国跑者愿意为赛事和装备买单,但成熟国家的跑者愿意为服务买单,您怎么看这种情况?

陈明:跑步产业是一整个链条,其中包括跑者、赛事、装备、媒体、训练、康复等等。中国这五年跑步大发展其实是这些环节上的每一环实现自我组织后,再做其他环节上的事。比如有媒体办赛,装备商办赛,线上服务商办赛。所有环节上的人都在尝试做其他环节上的事,比如三夫是装备商,也在办赛。大家在自己一环完成组织后向其他环节渗透。

当然这有好有坏,但有些环节的建立需要时间,有些则会很快。比如做装备,你有工厂有代工经验,很快就能做出自己品牌的装备。比如做媒体,像我们引入版权,做杂志就很快。但比如康复,在跑步大发展的这五年的期间,一些从业者意识到会有跑者为康复买单,于是一些有心人进入医学院去学习,五年后这个人毕业,他还需要时间来实践,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跑步损伤康复大夫,同时跑者知道伤痛出现时,不能只靠被动休息,还需要康复训练,这也需要一个教育过程,所以就会比较慢一些。比如跑步课程,做一个ISO9001体系需要时间。首先自己得做,然后做测试,确保有效后才能推出。

从跑者角度看,第一年学会为装备买单,第二年学会为比赛买单,第三年学会为去外地和国外参赛买单,第四年学会为线上服务买单,第五年才会知道为跑步知识买单。每个环节的建立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

跑者世界网站其实是个巨大的宝库,网站上有用的东西比杂志更多,其中五十年积累的东西是值得挖掘。现在中国跑者只是享受跑步的大发展,得等到大家跑到瓶颈时候才会想到为服务买单。现在还处在堆跑量、减小体重就可以提高成绩的阶段,等到越来越多的人从330向300冲的时候,大家才会为课程付费。

现在各个环节建立了,大家现在觉得没有建立的环节都是需要时间来建立的。比如一个机构同时开几个线下训练营,现在寻找教练其实就是个问题。教练是不止会跑还得会教的,这就像一个好作家能写出很好的小说但他当不了语文老师,李白写诗很好但他教不了人写诗,他没有那个耐心。

所以像奥运冠军王丽萍现在也在亲自带学员跑步,是一件特别难得的,也是特别好的事情,她的亲力亲为对跑者影响很大。

二、怎样看待爆发式增长的中国跑者

Q:经我们统计,每周坚持三次以上跑步的人,大概是3000万到5000万,跑马的人大概50万。一方面我们关注跑马的人,但也关注只跑步没有跑马的那5000多万人。

那么《跑者世界》关注点是跑马的人还是普通跑步的人?

陈明:首先说一下我对跑步人口的认识和划分。

我将跑步的人分为四档:

第一档是:认为跑步是一种运动方式的人,这种人喜欢运动觉得跑步挺好,数量差不多有5000万;

第二档是:认可跑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每周不跑几次就觉得不爽,跑步能帮助我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减肥成功后还是喜欢跑步,喜欢跑步带来的快感,这种人差不多算是半马选手,数量差不多有500万;

第三档是:跑步就是这种人的生活方式,这种人是全马选手,信奉半马不是马,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一年要跑几个马,信奉跑步能解决所有问题,这种人数量很少也就几十万;

第四档是:这种人认为跑步是一种信仰,用跑步来指导生活,这种人应该就是现在这种北上广马拉松全都报名的人,这种人差不多有3万到5万,北马上马这十几万报名者中差不多有3万人是同一拨人在报名。

《跑者世界》现在服务的主体还是从10公里向全马过渡的这些人。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十公里到半马的过程还是有难度的。从半马到全马的转化率也不是很高,如果详细统计跑群里半马到全马的人还是比刚开始跑半马的人数量少。目前中国还是缺少全马选手。

《跑者世界》最适合服务从十公里到全马之间的人,也符合中国跑步事业目前的发展。像我们参加的金飞豹百天百马活动,即便是这样一个一百天能跑一百个马拉松的人也跟我们说,他明年的计划是服务和指导五公里的人群。大家已经意识到增加跑步人口要从五公里做起。

从我自己角度讲,现在全马人口数量还是少。个人认为半马是最健康的运动,运动量足够,跑半马时,即使有困难一咬牙也能完赛。从健康角度来看,全力跑一个全马说不如半马对身体健康,但全马带给人们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也能让人生态度发生转变。

我个人的观点是半马不是马,但是有可能是最健康的跑步方式。大家没事时候跑半马挺好,全马一年三五个就好。

Q:您作为《跑者世界》的主编,推荐跑者跑什么样的马拉松比赛?

陈明:首先是选择马拉松的比赛地点,比赛的这个地方是你不跑马你就根本去不了的。比方说北马,这地方有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你平时能去,但是长安街上跑,你平时去不了。比如上海马拉松的外滩。所有的地标性建筑,你不参加比赛就没机会去的地方值得去跑。还有就是每个省都跑一遍比较好,趁着自己能跑的时候把祖国的大好河山都转一遍最好。

我认为中国马拉松能发展起来有两个推动力很强,第一个是高铁和机场体系大发展,比如华东地区,高铁密布,让人们很容易不花太长时间就能去任何一个城市参赛,太方便了,第二个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家订机票,订酒店都方便了。

有地标性建筑的马拉松要去,没去过的省份有马拉松也要去。这也得感谢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三四线城市没有高铁的话,大家都没法去那里去跑马,有也没法去。

三、陈主编有趣的跑步故事

Q:我们谈了很多《跑者世界》这本杂志的事情,您好像不是体育专业出身,您是怎么开始马拉松这项运动的?

陈明:我是学法语的,2002年中国男足进入世界杯,那时体坛传媒招会外语的实习生,从那时开始做体育了。大学毕业后体坛传媒和法国《队报》集团合作,《队报》集团旗下有巴黎马拉松、达喀尔拉力赛、环法自行车赛,和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那时在法国待了几年。2012年那会儿,集团筹备《跑者世界》中文杂志创办,自己那时开始跑马的。

在跑马这件事上,我属于比较随意的,爱拍照,跑的比较慢但是跑的比较多。今年哈尔滨马拉松跑了409,这是好几年跑的最好的成绩。

Q:您在跑马的时候经历了哪些事?

陈明:我是山东人,有种彪文化。跑步我是倒着来的,我的第一个比赛是2013年9月份的50公里越野。比赛之前在奥森训练最长距离是16公里,越野后的比赛是那年的北马,成绩511完赛。然后跑的是上海半马,这是自己的首半马。

我是用快速试错的方法来跑步的。比如说不减体重跑越野,基本上属于拿自己当试验品。比如跑越野学会使用双杖。上来跑全马很快知道全马是怎么回事。跑上海半马时低血糖,差点撞铁栏杆上。

虽然我是这本杂志的主编,这本杂志说的都是科学跑步方法,但是到自己身上就是各种试错。在2017年3月份,我在33天时间里跑了5个全马比赛,无锡马拉松遇见大雨,武汉马拉松又是遇见大雨,罗马马拉松又是遇见大雨,然后是北京TNF50,最后是大连50公里越野。大连50的时候只能卡着关门时间完赛。

今年跑了六盘水马拉松,然后一周后又陪跑金飞豹跑的马拉松,然后是青岛日落,还有哈尔滨马拉松,差不多是一个月4个马拉松。按理说不应该这样跑,但我觉得趁着自己跑得动有比赛就报,有空去跑。

作为跑步杂志的主编应该是多体验多探索,把所有错都犯一遍,这样是感触最深的。我做的比较好的方面就是伤病很少,这就是专业知识带给我的好处。

比如我学过姿势跑法,练过MAF180方法,练了一夏天MAF180,差不多在MAF180心率下,速度能降一分半。还有其他各种训练法我都试过。

我总结的就是参加比赛或训练时要有勇气,每天早上训练最难的时候绝对不是跑的时候,而是起床的时候。以赛代练也是个很好的选择,毕竟大家不是专业运动员,时间很宝贵。参赛就一定会有收获。

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报比赛有勇气,比赛时候有智慧。我的原则就是不跑50公里以上的比赛,不去挑战50公里以上的比赛就不会有危险。

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和模式,我认识有每周跑量100多公里,但一年就跑一两个比赛的人。我的方式适合我的生活。UTMB我去过现场,但我也知道我没那个能力也没那个雄心去跑这个。

我是高原反应非常严重的人,在崇礼,兰州跑的时候反应都很强烈,但是今年去云南,六盘水,我也犹豫很久,我知道跑的时候很痛苦,但是到那后我就慢慢跑。在曲靖、六盘水跑了两个全马后,确实很痛苦,但是回到平地后感受到了高原训练的好处。在哈尔滨马拉松跑的就特别轻松。如果当初没有勇气去高原的参赛,就没有哈尔滨的PB。

马拉松的特点就是你随时可以超过别人,但你又随时可能被人超过的运动。我的成绩局限到4小时多一点,你要跑6小时的话就是大批量的人超过你,你要跑5小时的话你最后也都能超过人但也会被人超过,你要是跑4小时的话,大家全程都在快跑,最后几公里你在不停超过别人,也在不停被超过。

这就是马拉松,是一个所有人都很快,也可以说所有人都很慢的运动,是一个你快永远有人比你更快,你慢永远有人比你更慢的运动。这会很好的帮助人建立自我评价体系,最快和最慢是很偶然的,大部分人都是中庸的,让你有颗平常心。

马拉松就是一个不服气自己,但是服气别人的运动。我有个很好评估自己跑得好不好的方法就是冠军成绩乘以2的方式。假设今年北马冠军跑了2小时,你破4就是很好的,冠军成绩230的话,你跑进5小时就是很好的。每个人把自己的成绩定义为冠军成绩乘以2就值得为自己骄傲了。

陈主编在2018年北马上成功破4

四、《跑者世界》在一个细分垂直领域能做50年是如何做到的,对陈主编有什么启发

Q:目前我们看跑步视频教学资料比较少,您有没有考虑结合跑者世界跑步理论产生出一个本地化的视频内容来传播呢?

陈明:我们有这个想法也一直在努力,但还是之前所说的每个环节在向各个环节去渗透,像《跑者世界》过去这几年做的比较好的就是推广和发布专业内容,另一方面,实现跟商业伙伴合作。像视频本土化,我们现在也在做,在准备,提供训练指导是我们工作一部分。

因为像视频,一旦启动的话就是一个庞大的项目。比方说我在央视做的训练视频和马拉松转播的项目,但这种东西需要你专心做一件事,做很多事的话可能会顾不上。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可以了。现在中国马拉松你可以看到很多机会,可以做很多事,每个人做一小块就行了。

Q:美国《跑者世界》将一个跑步内容写了五十年,还不让人烦,还有很高的专业度和权威度。国内跑步知识体系很缺少这种专业内容。

作为一个杂志很难将专业内容做深度挖掘,考虑过将跑者世界打造成一个让更多人参与其中的平台,更好对内容做深度挖掘吗?

陈明:原来我也奇怪是如何将跑步这件事讲了五十年的时间的。五十年这是几代跑者的时间跨度了,每个人接受信息的方式,途径都不一样。以前就是读杂志,现在是看手机。现在跑步环境也不一样了,比如以前交通不便通信不便。以前一个人一年跑10个全马,不是能不能跑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条件的问题。比如以前一个广州人来跑北马,前前后后的时间可能要一周的时间,而现在可能48小时就把这事给搞定了。随着时间的发展,跑步涉及的内容也是在改变和不断更新。

不同专家将他的知识聚集到一个平台上,这是一个产品经理来做的事情。如何让大家迅速获取知识,专家的知识认可度怎样体现,如何保持专家持续不断发布知识的动力,这需要好好规划和设计。

比如知乎就是问答体系,杂志就是专栏体系,个人认为实现这个的工具还没有出现。现在微信号,app,小程序,我们用哪个载体来做,现在还没有特别合适的。比如专家积极耐心的维护更新知识,专家怎样知道得到认可,会得到多少好处。这套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五、陈主编谈《跑者世界》传奇人物——首席跑步官亚索

Q:巴特·亚索在美国《跑者世界》杂志里的职位是首席跑步官。

这个独特的名字是如何来的呢?

陈明:他就是以跑步为信仰的人,跑步是高于生活的,不是生活需要跑步,而是跑步需要生活。他把跑步里能遇到的各种情景都遇到了,见到各种人和事。他相当于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计算机,他是一个人但更是一个跑步AI,能够无限制的深度学习,能从自己身上学习也从他人身上学习。

你问他什么,他都能回答出来。多糟糕的情况他经历过,多高大上的情况他也经历过。最糟糕的身体体验他有,最巅峰的身体体验他也有。他的经历就是这样,年轻时候吸毒酗酒都干过,中国的跑者谁干过这个呀,而跑步又能跑到极致。

什么体验他都知道。多激烈的比赛他都拼过,3小时之内他也跑过,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破3是什么感觉,不知道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但一般人也不知道酗酒吸毒是什么感觉。但他都知道。这就是首席跑步官的意义。

他又是一个以跑步为信仰的人,可以确定他说的都是真实的,是他切实的感受。他也不是个商人,就是个真跑者。有些人跑步就是为了赚钱,但亚索不是这种人。

比方说,你问他你想体验跑步减肥吗?他现在140斤,他能先吃到200斤,然后跑步给减回来告诉你体验是什么。他就是这种人。

Q:亚索刚刚从《跑者世界》退休,我的一位朋友听过他四次演讲,每次都不一样。他的故事比训练方法更吸引人。

您觉得用什么样的方法将他介绍给中国跑者。

陈明:现在是到了中国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了。就像最开始中国国家队主教练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当时在中国体育迷听起来是振聋发聩的。当时中国人都说的是:“打出自己的东西,要有意志品质,要有精神风貌,抱着学习的态度。”米卢来了就说态度决定一切,快乐足球。向中国人揭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方式。以前我们就是苦练和苦读。后来才知道可以从不同视角看待一个事物。

咱们小时候都是什么样子:在一单位里,父母是双职工,每天上班下班,可能一辈子都在这里工作。80后童年都是这样的。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是不一样的,你可以选择机关事业单位、选择到处闯荡,选择自由职业等等。

现在到了一个大家选择生活方式、生活模式的时候了。亚索提供了一个案例,把热爱跑步本身当做一个事业来做。亚索提醒大家生活可以更加激烈,更加大起大落。中国现在做跑步运动的人,不管是跑者还是跑步类创业者,他们都是想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亚索提供了一个极致性的模范人物。大家发现靠跑步一生可以过得这么精彩。你说他是旅行家、励志导师也好,但其实这一切都是跑步带给他的。

跑者里生活方式千差万别,有当老师的,每天教书育人;机关事业单位的,跑步是日常锻炼;企业家报名戈壁越野的,生意都不做了就认为跑步更重要;像金飞豹这样百天百马的,把跑步当做一种事业来做。

跑步这件事衍生出各种生活方式,但激烈程度没有超过亚索的。他揭示了这种可能。我们原来想都没想过。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