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鞋、背心短裤,无需追求一套“高大上”的极致装备,跑步是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大众健身运动。事实上,马拉松火热的种子近年来在国内多个城市“开花”。可以说,国内的长跑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升值空间。因为在所有体育运动当中,长跑大概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
首先,马拉松的比赛场地和参赛选手不受限制,这也是马拉松运动流传2500多年不衰的秘诀之一。也正因为简单,马拉松比赛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只要有马拉松赛事,专业选手、业余选手和爱好者的参与都极其踊跃。而且,这样看似简单的跑步,其实也有不简单的一面十分吸引人。
马拉松的比赛场地开放。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殊地理要求和区域性,马拉松赛的场地多从城市道路选取,对参赛者来说,每跑一步、每过一段都是不同的风景。更重要的是,马拉松对参赛者的包容。其他体育项目只有同等选手才能同场竞技,业余爱好者几乎不可能与专业运动员相较量,而马拉松赛则不同,无论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大家都可以挤在一起比赛。
不可否认,正是开放与包容这两个重要原因,才使得马拉松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欢乐。当起跑枪声鸣响,数以万计的跑步爱好者出发,足以让不喜欢运动的人为之震撼,从而爱上这项世界上最简单的游戏,也是最艰苦的挑战自我极限的运动。
一次长跑的优胜者属于最先跑到终点的人,马拉松运动遵从这个规则,但它的意义又已经超越了这个规则。因为对于马拉松的第一个参赛者、雅典士兵裴里庇第斯来说,他是从胜利开始起跑的,尽管终点是个悲剧,但过程是欢乐的。马拉松运动发展至今,人们对其运动价值的认同应当远远大于夺冠。
就如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人生马拉松》一文中述说的自己跑步的故事。他在33岁那年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1996年,村上春树报名参加了在北海道举行的全程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那次痛苦的经历让他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