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训练大概是最受争议的问题之一,多半跑者被认为应该是瘦巴巴、心脏肺脏极强的形象。所以当谈到举槓铃、作一些上半身的肌力训练甚至是手握哑铃深蹲、似乎是连伏地挺身多一下都显得过头。
但事实上已经有许多科学验证,跑者确实是需要作一些肌力训练。只是跑者的肌力训练与其使用单关节运动,不如更适合以複合(多)关节的肌力训练为主更好,或我们简单地称呼为强调『功能性的肌力训练』。功能性肌力训练跟你运动的样子、使用甚麽器材无关,纯粹是指能够把训练得到的能力直接或间歇转移到你的专项运动上。
单关节的运动包含纯粹的二头肌弯举、卧推等等,複合(多)关节包含举重的前蹲举、或是抓举等等。单关节运动用来作为健美塑身的肌群补偿非常有效,而複合多关节的运动对于非健美的运动选手而言很好用,这也鑑别出不同运动的差异化,对健美、健力选手而言,外型与单一肌群代表成绩、而对其他运动选手而言,竞赛表现代表成绩。讲究功能上的肌力进化,有非常多的益处。
1.功能性肌力训练有助于燃烧脂肪、有氧无氧能力提升
透过肌肉量、力量的提升,同时也代表提升脂肪燃烧效率。功能性肌力训练诸如强调强度的Crossfit训练同时在无氧能力及有氧能力都能有所提升。如果你只专注在有氧能力上的运作,只顾著跑跑跑,势必就会失去肌力上应有的调整(注意週期性训练的肌力训练原则)。如果你专住在肌力训练而没有落实有氧训练,可能在竞赛表现上就无法相呼应。
2.功能性肌力讲究力量输出与传导
想像并考虑一下奥林匹克举重吧,实际尝试过奥林匹克举重的人都会对其中蕴藏的技巧与技术感到好奇,特别是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却讶异实际作起来很困难。不同于单关节的运动,讲究一到二的肌力训练。複合多关节训练可能是一到十的肌力连锁,从最底下的脚踝到手腕都有互相牵引的连动。
如此一来不难想像,当随著你举重的重量逐渐提升,每个肌肉、关节所传导的力量将会多麽强大。如果只作单关节的运动,也许会有很好的肌肉外型,但这些力量却可能无法传导到运动肌群。
3.功能性肌力可以诊断跑者身体
在强调功能性的Crossfit混合式健身训练上,有不少尝鲜体验的跑者都分别得到一些伤害。许多人因此把责任归咎于肌力训练,而不是过去累积的跑步岁月在身上留下的痕迹。但尝鲜体验的运动员,也必须一层一层从初学者的训练开始,最基础的莫过于伏地挺身、徒手深蹲等等,随著训练环节与技巧度的提升,方才适用更高段、更重的技巧训练。
当跑者日复一日单调的跑着,跑者身体的耐受性会随着训练量提升而有更高的默许度,简单地说,即使是错误的跑姿也需要经年累月才会造成显见的影响。通常透过肉眼目视方法,很难仔细地抓出包含动作不平衡、关节活动范围或者是核心肌群、跑姿适当与否(除非是善用姿势跑法跑姿摄影的教练)。而这些通常在肌力训练、有重量的运动动作中很容易被挖掘出来,或者是引用其他动作诊断的物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