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睡得迷迷糊糊的双眼,点亮手机屏幕看上一眼——
“赶紧起床啦!不然要迟到了!”
是的,你的长假结束了......
不知道大家这一次的国庆是怎么度过的呢?
是去繁华喧嚣的都市里浪个痛快?
是把自己放逐到乡下乃至于大自然沉静一下?
还是像我一样,平时的生活与工作就够累了,难得放一个长假,却只想窝在家里啥都不干?
但,不管这个假期是如何安排的,度过得干货满满或是无所事事,一想到这段时光已然结束,心里就会不可避免的陷入低谷:
“唉,又要回去上班/上学/......了”
大家听说过“节后综合征”吗?百度百科词条上是这样解释的:
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没有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心理上的不舒服也是确实存在的。
毕竟假期的时光再怎么不充实,每当假期结束时,能够完全支配时间的权力就会被学习和工作所剥夺,这其中存在的落差感,往往让人陷入无可避免的倦怠期。
你,中枪了没?
每次放完长假回归工作后的前几天,总是会时不时发个呆,时不时眼皮打架,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正好国庆假期结束还赶上了由夏转秋的换季时节,天气转凉,秋困的生理反应也不期而至......
这种状态要用一个词来准确形容的话,那肯定就是“丧”了。
为什么会丧呢?归根结底还不是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吗?
学着自己不感兴趣、将来也不一定能用到的知识;干着自己不怎么喜欢,仅仅只是为了赚钱而已的工作是现在大多数人的常态。
本来就不顺心,你还不让我难过了是不?
小A是我的大学同学,来自一个三线城市,和我关系还不错。还在读书的时候,她经常看着那些独自打拼成功女性的范例,憧憬不已。然后我看着她在大学里为了以后自己打拼鼓足了干劲儿使劲学习各种经济学和创业知识,她说:我就是想趁着年轻去北上广拼一把看看,哪怕失败了也不要紧。
她应该是我在大学期间见过最积极的一个人了吧......
但故事的结局一点也不酷:毕业后,小A并没能去的了北上广。她听了长辈的话,靠着家里的关系进了一家事业单位,每天做着跟她所学的那些东西毫不相关的枯燥工作,拿着不多不少,胜在能把日子稳定过下去的工资。
她当然是对这种生活有所不满的,她觉得自己不属于那里。这种不满在放完一个长假后爆发了,她在聊天软件上跟我诉苦:长假里她去看了在深圳打拼的朋友,朋友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好歹生活得有波澜起伏也有朝气。
长假过去了她回自己单位工作时,那日子安逸到让人发指——即使她哈欠连天,迷迷糊糊在座位上打了一天盹也完全没人管。她觉得自己在大学里付出了那么多都被埋没了,她不服气!
但她也跟我说:家里人说一个女孩子才毕业没什么社会常识,独自出门在外太艰难了。找一个单位先攒点经验,以后再出去拼就能稳一点了。她对此无法反驳,更何况,家里人是为她考虑的呀!
最后她跟我说,她准备在这个单位干满一年就走人。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过了一年、两年、三四年,小A始终没能从这个单位离职。一开始她还会偶尔跟我说说她的雄心壮志,到了后来,她发现自己在大学里学的那些知识已经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忘得一干二净,她已经没有去拼一把的底气了。到了现在,她已经对此事绝口不提,还自嘲地跟我说:将就着过过日子,挺好的。
那个风里雨里雷打不动去图书馆啃书,就为了能活得精彩一点的女孩,因为妥协,过上了把“丧”当做日常的生活。
我认为,“丧”其实和“妥协”有着相当的同一性。比如我小时候喜欢画画,但因为父母觉得学个乐器更靠谱一点,我放弃了这个爱好。但我真的能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去学乐器么?这种为了让别人喜欢而妥协的行为,往往就会让生活变丧。想要让自己的生活一直不“丧”,其实任性一点也许反而是一条出路。“丧”是一种对生活热情的缺失,是对未来的人生失去了干劲,与高不高兴,难不难过,成功,或者失败反而不存在绝对的关联。
你讨不讨别人喜欢有那么重要么?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把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得“讨自己喜欢”!
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因为“不喜欢”、“不顺心”这样的原因抛弃安稳的生活的。为了一次任性,就要抛弃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和能稳定获得的“面包”?如果是你,会怎么选呢?
别不好意思,我知道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对生活逆来顺受。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选的。当然,如果你已经鼓起勇气想要去拼一把,我也会祝福你的生活会因为这个选择变得更加精彩!
无论怎样,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的,照顾好自己才是第一要务。
这漫漫长假过后的倦怠期,你的心需要一束光照亮黑暗里的懒散,驱走潜伏在你内心深处名为“丧”的小恶魔。
2018只剩最后一季了,你还记得年初定下的小目标吗?
最后的冲刺阶段怎么能让自己坠入“丧”的陷阱,现在就打起精神投入接下来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