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与体制博弈 道阻且长
摘要:前几年,互联网医疗的如火如荼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在政策、技术、资本、市场的多重驱动下,互联网医疗如沐春风,“互联网+”好像真的要来了。但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任何一款产品敢于高调地声称自己已经活得非常滋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行业如此举步维艰呢?
前几年,互联网医疗的如火如荼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在政策、技术、资本、市场的多重驱动下,互联网医疗如沐春风,“互联网+”好像真的要来了。但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任何一款产品敢于高调地声称自己已经活得非常滋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行业如此举步维艰呢?
很多人士分析说,目前各种类型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不计其数,是一个僧多肉少的格局。表面上看,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行业内部的竞争似乎是整个行业最大的敌人。但是,大家并没有看到另外一个最强大的对手,那就是目前的体制。
看病是关乎性命的大事!因此医疗行业一直是国家监管重地,并被筑起坚固的制度高墙,使得互联网的力量始终游弋于医院的围墙之外。公立医院通过薪酬、人事制度将医生约束在公立医院内,使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完全脱离体制。离开体制的医生一钱不值,这便是如今残酷的现实。对于病人来说,除了医生自身的吸引外,医保等政策的规定也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到其他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和患者这两大用户都被体制给限制了。作为体制外的力量,我们伟大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们如何能让自己有生意呢?
互联网医疗发展到今天,各种产品始终都在与体制进行着博弈。政策规定了游戏规则,但政策永远是为体制服务的。尽管
医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涉及体制方面的变革始终无法撼动。近年来确实也出现了一些喜人的政策,比如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被很多人看作是打破僵局的重要举措。很多互联网医疗产品也正是看到了这个政策的红利才纷纷开始创业的。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有几个体制内的医生能真正走出自己的医院,到外面潇洒地多点执业呢?
其实所有的医生、患者以及互联网产品都没有从医疗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那么,究竟什么人过得舒坦了呢?看看那些动辄收入数十个亿的三甲医院们,大家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互联网医疗想要迎来爆发式发展,关键还是要看医疗体制能否改变,能否把体制内医生和患者释放出来。在体制改变之前,谈互联网医疗的开惩收场都是一厢情愿。但即使医疗体制能改变,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互联网和医疗体制的博弈还会持续下去,而且注定会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