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精选阅读 > 医疗集团上市公司的“人间烟火”

医疗集团上市公司的“人间烟火”

2016-04-15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联盟
摘要:医疗集团并购这一市场机会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营收成果,则取决于医疗集团在业务整合、组织调整、文化重建上的力度有多大、程度有多深、进度有多快。

   要医疗集团并购这一市场机会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营收成果,则取决于医疗集团在业务整合、组织调整、文化重建上的力度有多大、程度有多深、进度有多快。

 
  昨天上午在微信朋友圈里,温州一家医疗集团(540张床位)陈董事长,就医疗集团旗下8家医院运营境况,与我聊起了如何快速集聚资源、人才和资金,获得上市价值的话题。之所以聊得比较投机,不外乎理念与价值观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彼此之间本着畅所欲言的意愿,都能以尊重个性,崇尚创新和独立思考为基调,深度探讨了医疗集团上市的利与弊。
 
  让我深感欣慰的是这家医疗集团具有很好的质地,特别是陈董事长与团队成员和谐共事、以博学、勤奋、自律、严谨的综合素养构成了团队能够合力的重要部分。又鉴于陈董事长决心之大,力透纸背。比较清楚医院运营管理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固守能力边界,最终将一事无成。现在的情况是,医疗集团运营管理不仅在固守能力边界,而且甚至在资本的支持下,把一个并未充分转型的运作方式复制到了医院。坦率地说,一旦这样做就gameover了。
 
  陈董事长非常聪明,背景也很好,但是在当今医疗集团发展趋势下,对旗下医院的理解还是坚持逆向转型。而真正的运营有效则是“正向转型”,运营必须是专业的,必须要交给市场去运营。当下需要以消费者为基础,真正做到打动消费者,而如何做?不知道如何做?还是从0到1,究竟如何从0到1?这些实操问题还需要深度探讨。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信息交换与跨界交流的连接,也就是说意味着改变现有医疗集团运作方式的底层经营逻辑,也只能靠渠道扁平化或局部的服务优势获得了一定的成长。
 
  现在讨论医疗集团回归本质的很多问题,缺少基础要素与过程,跨越太多,进而风险加大。当医疗市场热火的时候,要提防一些人无限的夸大这个市场的作用,并忽悠一些投资者非理性的介入。当这个市场趋于平淡甚至低迷的时候,要警惕一些人企图唱衰这个市场,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医疗市场不应被无限的夸大,也不该被无知的唱衰。
 
  在看待医疗行业发展问题时,不能局限在这一市场规模有多大的问题,也无需争论赚不赚钱是不是伪命题的问题。若仅从2015年的黯淡表现,就否定医疗集团的2016以至未来,这并不客观,也太过草率。与墙倒众人推没什么两样。
 
  现医疗集团各医院之间均存在有学科人才、医疗质量、资源配置等等方面的差异。医疗运营没有可复制性,医疗服务同质化缺少特色和优势,这样的医疗集团在现医疗市场条件下只能给零分。医疗集团如果只是靠资本运作,给不出一些连自己根本不懂的,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很不起眼,但却有着深刻内涵的运营管理例子。其实,任何一个知名医疗集团,都是由很多个第一慢慢地累积而成的。就好比综合考试,获得单科第一越多的人,其获得总分第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换句话说,一贯以兼并收购医院冲击发达市场的策略有关,即便是上市公司,但同样也表现出其在海外市场竞争实力弱和盈利能力差。如何摆脱市场上的“技术能力弱-产品价格低-业务盈利差-研发投入少-技术能力弱”的怪圈循环,将是医疗集团面临的最大挑战。
 
  做医疗集团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有很多,而运营管理不过是一双最适合自己的跑鞋罢了。但这些基本的元素是永远都不能缺的。特别在医疗市场根本不存在什么蓝海的境况中,所谓的不一样和差异化,都是暂时的、阶段性和不稳定的,能在红海里扎扎实实获得成功才算是真的成功。
 
  医疗市场的现实都告诫医院不要笃信时运,而应坚信思想,是得以存在的一切良好生态。信仰、品德、真实、客观、制度、能力、素养、环境。然而,这些基础问题基本没有医疗集团去做深度思考。当下,医疗行业与市场稀缺的就是既能体现医疗本质、又能引人入胜的医疗集团。
  所谓资本运作,纷纷扰扰,不外乎两点:要么盘活资产,要么利于融资。
 
  现医疗集团规模越做越大,利润水平却逐步下滑的局面将是医疗集团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最大隐忧。上市公司若能结合自身传统业务优势设计良好商业模式,成功概率较高。虽然这背后原因有大的经济形势的影响,有市场竞争的冲击,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医疗集团并购后的战略转型、业务整合、组织调整、文化重建等系列课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困扰着新医疗集团的发展势头。
 
  显然,医疗集团在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消费者业务的盈利能力,为其补齐端到端的医院运营业务所欠缺的短板,为其增长创造市场空间的扩展机会。也可以这样说,医疗集团并购这一市场机会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营收成果,则取决于医疗集团在业务整合、组织调整、文化重建上的力度有多大、程度有多深、进度有多快。或许2016年的财报中会有所展现,且让业界拭目以待。
 
  市场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会有规律,有规律就可以进行总结并引伸出一些经验。一切事物终究要归于它的本真。当医疗市场高潮到来的时候,不夸大,不跟风,不攀附。市场进入平淡期时,要平稳,要总结,要淡定。要做到这些就要对医疗市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通常,国内大的医疗集团多在海外上市,海外股市由于监管和制度上的完善,其市值比较符合市场价值。无论是营利能力还是市值,都走在前列。事实上,几家医疗集团上市初期都会表现不错,但其后遇上A股及环球股市暴跌,股价回落不少。其实,这种衰落是相对的,不仅仅与过去的收益和同行进行比较,更需要从横向上来和整体大行业来对比。因为,一家医疗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是固定的,能持续多少年也不确定。由于医疗公司通常具有很高的增长率,每年呈现几倍到几十倍的增长都不少见,因此,医疗公司市盈率通常比较高,从20到40很常见。
 
  如前一段时间,热议华润凤凰医疗集团,凤凰医疗(01515-HK)是按照公佈发行价每股8.04港元(较停牌前股价9.10港元折让约11.6%),向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发行新股,收购华润旗下拥有或运营之医疗机构,总代价约37亿港元。收购完成后,凤凰医疗易名为华润凤凰医疗,而华润将持有华润凤凰医疗的35.7%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根据公告,凤凰医疗收购的资产由47家医疗机构(包括4家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25家一级医院及12家社区服务中心)及3家养老机构组成。根据管理帐目,收购资产2015年度总医疗收入约24.1亿元人民币。凤凰医疗管理层指出,集团现有医院网络仅集中于北京、天津及河北,收购将显著扩展集团医院网络至全国范围,建立一个全国医疗及保健资源平台,提升集团品牌。此外,凤凰医疗管理层亦认为华润集团作为中国医疗行业的其中一个最大型国有企业,与其合作具有重要价值。
 
  合并后的华润凤凰集团,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医院经营商,新目标相等於2017年预测EBITDA约4.9亿元人民币的18.5倍,惟当中未计及来自华润医疗收购资产的贡献。而凤凰医疗在公告中只透露了收购资产的医院数目、床位数目以及去年总医疗收益,单凭十分有限的公开资料,独立行业便发出报告齐齐唱好,可想而知其报告究竟有多可靠。
 
  一般医疗集团管治较好的上市公司,当公布如此重大的交易时,至少会提及交易公司於过去一至两年的收入、利润以及净资产。就算凤凰医疗只是得到收购资產的管理帐目,也应该提及有关财务资料,尤其是盈利,只要清楚表明该等财务资料是未经审计便可,可惜凤凰医疗在收购公告中只提及收购资产的总医疗收益,完全缺乏其他财务资料。
 
  当然,是次收购仍需要独立股东批准买卖合同,届时凤凰医疗可能会公开更多收购资产的财务资料,然而,凤凰医疗在收购资产的财务数字未公开之前已经复牌,让现有股东及投资者在现阶段如何判断收购对凤凰医疗的影响?相反,如果凤凰医疗管理层连收购资产过去的盈利都不清楚,便贸然决定收购,管理层行动与赌博实在无异,投资者应该慎重考虑是否与他们共同进退。
 
  另外,和美医疗(01509-HK)是2015年中上市的一家私立妇产科专科医院集团,和美医疗在中国所有私立妇产科专科医院集团中排名首位;按集团收益计算,市场份额约占13%。和美集团以同名品牌于内地7个一二线城市经营11家医院,营运逾560张病床。已建立相当标准且可复制的品牌连锁医院业务模式,对本身所有医院均有所有权及管理控制权,确保整个医院连锁业务计划及策略的有效实施。据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截至去年底收益9.094亿元,较2014年同期轻微下降2.8%,其中医疗服务收益占集团总收益96.1%,与2014年同期的96%相若。
 
  假作真时假亦真,真作假时真难假。
 
  随着股权交易越来越频繁,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市值而不是资产价值来评估一家医疗集团。资产价值是由一家医疗集团过往的技术、产品、人力等资产积累出来的,市值则是指股份转让过程中的交易价。鉴于银行正在撤退,股民便是资本方唯一的希望。
 
  通过市值方式反映的医疗公司问题却真的越来越严重。一些医疗公司到了上市之后,依然存在大面积亏损或者大面积业绩造假。虚构收益并不需要以现金的形式体现。医疗公司市值计算有一个粗略的公式:市值=每股税后收益×市盈率(本益比)。这个有点像房租的计算:房子的价格=每年的房租×可使用年限。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资本运作现状其实资本是其价值链的最顶层,医疗经营仅仅是资本眼中的配置角色。够强,就要从资本层面hold住。资本一旦具备控制力,必然有其在经营上的诉求。仅仅是分红,根本不是资本玩家的所求。在这种大势面前,医疗经营方不管引进哪个资本方,都不可能延续以前的股东分权策略。
 
  以前屡见不鲜的是医疗运营方式是资本方交给经营方主导,是因为给与了“积极不干预”政策,资本方什么都不做,只靠医院本身的经营,资本可以躺着收钱获得足够可观的回报。这是资本方的智慧。而现在,作为上市公司、融资平台、要给资本发挥剩余价值现,就会主动利用平台做资本运作。华润凤凰融合似乎也在告诉行业:哥不是壁虎,是鳄鱼。在这种资本狂热阶段,对资本谈经营、谈匠人,就像对一个脱了裤子的强奸犯谈节操。
 
  在“资产荒”的年代,资本不吃这一套。举目望去,表面上资本大佬有钱缺资产,近看全都欠着一屁股的债在裸奔:资产越来越不值钱,债一分钱没少。资本早已把一切资产的证券化当成主业,而不是资产经营本身。何况在资本市场上,资本方不是来做接盘侠的,而是用证券化制造更多的接盘侠。抑或把手头的全都资产证券化,而不是把已经证券化的资产当成实业来经营。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