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医疗器械业的未来主流
摘要:机构预计,医疗器械作为医药细分行业,在最新出台的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建设、分级诊断治疗、医疗器械国产化等政策推动下,有望迎来加速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一直是外资品牌一家独大,而随着资本的介入以及政策的鼓励,产业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化。据有关数据显示,在需求稳步增长和外延式并购的推动下,医药板块三季报预增比例最高,达70%以上。机构预计,医疗器械作为医药细分行业,在最新出台的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建设、分级诊断治疗、医疗器械国产化等政策推动下,有望迎来加速发展机遇。
市场带来更多机会
近年来,我国健康需求迅速发展,但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现状与此极度不相适应。其中,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值约为3000亿元,年增长率15%以上,在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中,90%以上产品为国外品牌,这是造成我国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2025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目标:1.年产业规模达1.2万亿;2.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达70%;3.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4.全国建起10个以上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5.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省级产业集群;6.形成30家示范应用基地;7.在各主要产品领域各形成5家以上国际知名品牌。
今年是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制药器械的一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必将迎来更多机会。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大中华区投资及并购部门主管施永辉认为,国家对外资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的整顿,对整个医疗行业的规范有很大好处。随着国家鼓励国产医疗器械提高性能、升级换代,将给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带来更多快速发展的机会。
同时,老龄化浪潮的到来,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增长是肯定的。但中国医保在进口产品上的保障不足,很多产品比如植入性器械、进口仪器等要自费,为此,中低端产品有一定的机会。加上中国政府对基层医疗设施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公司开始看好为基层服务提供低端医疗器械的机会。例如:我国
心脑血管类医疗器械产业面临四大发展机遇。
首先,在可降解心脏支架方面,我国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小,有机会参与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在未来的3-5年间,中国企业的加入,会导致全球的可降解心脏支架的市场会进入洗牌阶段。其次,在起搏器等器械市场,目前处于被外资企业产品垄断的状况,国产器械只有12%的份额,在国家鼓励国产医疗器械升级、政府加大采购的背景下,国产器械的替代机会大增。
第三,在三维标测设备等方面,虽然细分市场的容量较小,但成长幅度快;最后,预防测试方面机会大。鉴于我国高血压人群已到2亿,
糖尿病人群也有1亿,我国的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趋势长期难改,因此预防与测试产品的机会也风生水起。如植入式监测装置,体外心电监测技术与服务都有望获得更多关注。
并购热或成趋势
随着国家对行业诸多鼓励措施出台,很多上市公司因此获得利好,他们被无数投资者关注,在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同时,医疗器械产品天花板低,企业后期需要扩充产品线;其次,企业上市之后拥有很多现金;再者,一二级市场估值溢价推动上市公司进行外延并购;最后,小公司在早期跨界难、壮大难、上市难,有被并购的意愿。
在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相比较来说,高端市场基本被外资垄断;中端市场则由外资、中资混战;低端基本都是本土公司,通过价格优势走量。因此,外资方面已出现收购本土项目的趋势,这一方面出于创新能力考虑需要研发能力和产品的输入,另一方面则结合中低端跑量的优势有多层品牌运营的考虑。
目前投资者看好的医疗器械板块包括体外诊断、影像行业、口腔市场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产品。“体外诊断是医院服务收入的主要来源,门诊医生需求大,加上医疗整体费用控制,诊断收入比
药物收入空间大。
外资企业并购的案例在今年层出不穷。美敦力先后并购了Aircraft、LazarusEffect两家械企业。从美敦力等医疗器械巨头的发展路径来看,不断做大做强主要就是走重组并购的路线。无疑,未来这种趋势还会持续。那么国产医械企业是否也要调整战略呢?目前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也在复制外资巨头的成长路线。
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并购除了针对中国市场,还有布局海外中低端市场的考虑。比如,美国的医疗成本逐年走高,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中低端价位的产品有一定市场。而中国本土品牌没有海外拓展的能力,也缺乏品牌影响力。为此,外资将其收入囊中后加以包装和营销,有助于其在海外中低端市场上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