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就这样袭来了,没有一点点防备,泡温泉的计划又要提上日程了。没有什么比在冷风里感受暖透身心的泉水更让人舒服的了,但并非人人都适合当“泡汤客”。泡温泉究竟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好处?你真的会泡它吗?如果泡的方式不对,后果也会很严重......
如何根据体质选择水质
温泉根据水质划分,一般可分为中性碳酸泉、碱性碳酸氢钠泉、盐泉和硫磺泉4种。
(1)碳酸泉对防治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一定效果,但是不适合患有肾脏病及肠胃不好的人群。
(2)硫磺泉对慢性皮肤病有缓解作用。
(3)盐泉对手脚冰冷、贫血及过敏性支气管炎等有改善作用。
(4)碳酸氢钠泉对皮肤有滋润、漂白及软化皮肤角质层作用。
(5)单纯泉比较缓和,无色无味,能促进血液循环,对卒中、神经痛等有一定舒缓功效,适合年纪稍大的人。
只有严格根据自身机体状况选择,才能真正达到泡温泉的养生目的而避免不良反应。
泡温泉需循序渐进
(1)探试池温:先用手或脚探测泉水温度是否合适,千万不要一下子跳进温泉泳池中。
(2)脚先入池:伸出双脚慢慢浸泡,然后用手不停地将温泉水泼淋全身,最后时不时让全身浸入到泉水中。
(3)先暖后热:温泉区内设不同温度的泳池,从低温度泉到高温度泉浸泡要循序渐进,逐步适应泉水温度。
(4)掌握时间:一般温泉浴可分次反复浸泡,每次为20至30分钟,如果感觉口干,胸闷,就上池边歇一歇,做一做舒展体操运动,再喝一些蒸馏水以补充水分。有些人喜欢让全身泡得通红,但要注意是否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的现象。
泡温泉对症效果更好
泡温泉的姿势不同,能起到的保健和养生效果也有差异。比如卧式浸浴即仰卧水中,头颈部和前胸部露出水面,这样可减少浸浴时对胸部的压力,减轻心肺负荷,适合体质较弱者;选择坐在水中,仅腰部、臀部和腿浸入热水中,这样的姿势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产生消炎止痛作用,这对有慢性盆腔炎、便秘、痔疮、痛经、下肢风湿关节痛等人大有裨益。在浸泡温泉时,应该尽量舒展全身,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使脑部血流量加快,迅速消除疲劳,提高免疫力。
泡温泉的时间长短也有讲究。一般来说,越热的温泉,要泡得越短;凉一点的,泡的时间可以稍长。泡完温泉后,及时喝水补充水分也非常重要。
这些人泡温泉“悠着点”
泡温泉的养生功效挺好,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适合泡温泉。高血压、心脏病、妇科病患者、孕妇、皮肤过敏者,其实都不适宜泡温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时间泡洗热水澡、蒸桑拿浴和泡温泉,因为水温过高可能致使胰岛素吸收加快,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较易出现意外。
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定的阶段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泡温泉。比如,疲劳者、熬夜者、抵抗力差者、女性生理周期者、酒喝多者、年轻男性打算要孩子者、长期失眠者等,最好不要泡温泉。
温泉所含的硫磺及其他酸碱物质虽然可以消炎杀菌,对一般感染性或寄生性皮肤病有一定疗效,但如果本身皮肤就有破损,泡温泉也会刺激皮肤而使伤口恶化,加重感染,甚至导致“温泉性皮肤病”。
幼儿不建议泡温泉
幼儿的皮肤娇嫩,皮肤黏膜抵抗力较差,相比起成人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而且,不少的温泉可含有较高浓度的硫磺或碱,会对幼儿娇嫩的皮肤造成刺激,孩子的皮肤容易变成过敏皮肤。
【泡温泉“小常识”】
温泉浴可反复浸泡,但每隔20分钟应上池边歇歇,喝点饮料补充水分。
温泉水中含矿物质,泡过温泉后尽量少用沐浴液,用清水冲身更有利于保持附着在皮肤上的矿物质。
泡温泉时可合上双眼,以冥想的心情,缓缓地深呼吸数次,达到释放身心压力的效果。
泡温泉时不要同时按摩。因为泡温泉时,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心脏的跳动次数都加快,如果同时按摩会加大心脏的负担。
最后提醒,在泡温泉前一定要先给健康把把脉,看看自己适不适合泡温泉。泡温泉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免得不偿失,泡出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