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为什么难治?原来这种基因产生数千种变体!
摘要:这种基因千变万化。
丢三落四、记忆力减退、爱猜忌……您是否留意过身边老人的这些变化?不少人觉得这是自然衰老,殊不知也许这正是“老年痴呆”的先兆。
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称,大脑神经元存在基因重组现象,特别是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基因,能够产生数千种变体。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老年痴呆症已成为仅次于
心脏病、
癌症、
中风之后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老年人群AD患病人口已经超过600万,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口将超过2000万。
研究人员使用新方法来研究App基因,该基因会产生淀粉样斑块,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病理标志。
基因重组既是大脑的正常过程,也是阿尔茨海默病中发生差错的过程。App基因在神经元中产生新的基因变体,从而导致基因组镶嵌过程发生。
研究发现这种基因重组过程需要一种称为逆转录酶,这种酶与HIV用来感染细胞的酶属于同一类型。逆转录酶是一种容易出错的酶,这意味着它会犯很多错误。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App基因拷贝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出现差错,以及如何在神经元中产生DNA多样性。
结果发现,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老年HIV感染者很少患阿尔茨海默病。
尽管没有医学证据表明HIV感染或者由这种感染引起的艾滋病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但是,用于阻断HIV中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也可能能够阻止这种重组过程,并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新疗法进行探究。
近年来,各大医
药企业投入资金来研发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他们研究策略主要集中在减少脑内特殊的蛋白(Aβ蛋白)沉积上。从临床试验结果来看,即使减少Aβ蛋白沉积,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未得到显著改善。
迄今为止,淀粉样蛋白假说,即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堆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促进了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然而,靶向β-淀粉样蛋白的疗法在临床试验中遭遇着大量的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项新研究为过去阿尔茨海默病探索失败提供了一个潜在答案,或许逆转录酶抑制剂是一个可能的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