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的经典名方是防治肿瘤的法宝 建议收藏
摘要:好多医家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乌梅丸,太过复杂,而且张仲景未必是那样想的。乌梅丸可能就是针对厥阴风火,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正虚邪实而设。
乌梅口感酸甜适中,是生活休闲必不可少的零食之一,然而乌梅的药用价值更高,你可能还不知道!
在2000年的时候,50岁的董淑琴,因为腋下经常疼痛被查出患有
乳腺增生,仅隔三年,就被确诊为乳腺癌,她到医院做了肿瘤切除,五年后,又被诊断出得了肺癌,这时已经58岁的董淑琴从未觉得死亡离自己如此近。
就在她又一次被推进手术室,准备切除肺部4公分左右的肿瘤时,医生却告诉她和家属,因为肿瘤离心脏太近,不能手术,只能依靠化疗来维持治疗。医生告诉她,最乐观的生存期只有不到一年。
肺癌常见的症状随之而来,干咳、胸闷、气喘,
咳嗽起来就是钻心的疼。万般无奈,她决定寻求中医治疗。
从一开始吃中医专家给开的
中药,一直吃到现在。她的咳嗽和喘的情况竟慢慢好了。从2003年患乳腺癌到2008年诊断出肺癌,再到2009年开始使用中药扶正,曾经医生预言不到一年的生命期,到今天竟然过了整整十五年,董淑琴创造了一个癌症病人生的奇迹。
医圣张仲景认为,青梅具有止渴、止咳、止泻、止血、止痛五止的功效,在两千多年前他发明了经典方乌梅丸,就是利用青梅来熏制成乌梅作为主药,来治疗当时的蛔虫病。乌梅丸是一个经方,从两千年到现在,一直应用了这么多年,是验之有效的方子。
乌梅丸的理解
《伤寒论》关于乌梅丸的记述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乌梅丸,原本是用来治疗蛔虫病的,后经过30年的临床实践,他与中医同事们惊奇的发现,现代肿瘤疾病与古代蛔虫病都属于寒热错杂之症,而经典方《乌梅丸》恰恰能够平调患者内部的寒热不均,从而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临床应用经验
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寒热并用,是治久利的不二选择。在肿瘤临床碰到的腹泻基本上是以乌梅丸取效。有个女儿为其母肺癌求治,主要是在某医院住院1年左右,每昼夜十几次腹泻最为医患头痛。医生说只要你让她住到我科,保证一周内止泻。结果,患者服药后一周未大便,肠胃空虚已久故也。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黄金昶教授用乌梅丸治疗胰腺体尾部位肿瘤或晚期胰腺癌或胰腺癌疼痛者,或根据脉,或根据部位。治疗胰腺癌是两两组合,乌梅丸、膈下逐瘀汤、大柴胡汤加减,配合使用效果较好。医生分析黄金昶教授用乌梅丸治疗肿瘤的理由,主要是乌梅丸集调和肝胃、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于一体,且在病位上、病程上(厥阴病就是疾病的晚期与这类恶性肿瘤几乎相当)也比较一致。
无锡徐苏中医师用乌梅丸治疗失眠,主要表现为早醒、入睡没问题,一般在0点至2点醒后再睡困难。分析其是取乌梅丸调和阴阳之意,使人在厥阴病欲解时“阳入于阴”而能睡眠。乌梅丸亦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表现为口内烧灼感、疼痛;还有治疗日轻夜重的皮肤瘙痒、下肢瘙痒、肛门瘙痒的经验,想这是利用乌梅丸平息肝经风火,乃至养肝血散肝寒的作用而祛风止痒的。他还说“当消渴病出现上热下寒,表现出口干、
口苦、腹胀、大便泄泻,特别是糖尿病伴眼部病变时,大胆用乌梅丸,不仅可以降糖,还可以改变眼部病变,对恢复视力效果不错”。
好多医家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乌梅丸,太过复杂,而且张仲景未必是那样想的。乌梅丸可能就是针对厥阴风火,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正虚邪实而设。当然,有些解释还是可以参考的。如《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云:“芮前议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故六气都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一十九条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