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根据心理学家的经验总结,说不出的愤怒,有毒。有愤怒就要表达,有压力就要释放。“忘我”地发一次火,不会毁掉你的世界!
01有愤怒就要表达,有压力就要释放
你有没有试过气得全身发抖的时候?
我试过,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在景点停车场对我们乱收费的大爷,我和他理论不成就发火了,还威胁说我要报警,当时坐在我车上的另外四个朋友都吓坏了,他们说,从来没见过我这样愤怒。
我记得那种愤怒,愤怒几乎将我淹没。
我也记得我身上涌出的对这个企图通过不法手段,多收停车费的人的强烈的攻击性,愤怒和攻击性的能量很强。
以至于那一刻我“忘我”地进入了一种很本能的表达攻击性和愤怒的状态。
所以那个时刻我的样子让朋友们震惊——那不是平时文质彬彬温和有礼的我,而是一个张牙舞爪锱铢必较满怀敌意的人。
但这就是人。
人的本能里就有攻击性。
我们在婴儿时期,就会有本能的愤怒,我们呼唤妈妈的乳房,如果没有得到回应,我们就会马上觉得这个乳房非常非常坏,我们会对乳房和妈妈感到愤怒,有的婴儿会攻击妈妈的乳房,接下来我们的内心还要完成一个运作就是将乳房坏的那一部分投射出去,而不是和我们自身连在一起。
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安全的港湾,即我是好的,那个是坏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本能里有和爱一样多的恨。
在这个广义的恨里,有大量的攻击、愤怒、不满。
有这样的本能不意味着一个人是“坏人”,因为每个人都有,我们通过很多方式,去表达它。
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机制有问题,无法表达愤怒、攻击,或者在他的现实里他不得不在理性上强烈压抑自己,不能去攻击他感到愤怒的那个人,那件事,他可能就无法有效地释放和转化自己的攻击和愤怒。
这种强大的能量,如果无法释放和转化,就会毁掉他。
我可以对乱收费的老人“忘我”地发火,在那一刻我并不在乎我看起来是不是“恶人”,这说明在我的“超我”里,或者潜意识里,对一个人表达我已经无法控制的愤怒,即使过火,也是可以被接受的,被容纳的,不会对我的生活、我身处的世界带来永久性地摧毁。
但在有些人的潜意识里,愤怒、发火、攻击是不能被接受的行为,会带来毁灭性的感受。
他们宁可将矛头转向自我攻击,也无法合理表达自己的愤怒压抑。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因为童年母婴关系,或者严厉的家教,父母相处模式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他人表达明确的愤怒是极其恶劣的、绝不能被超我允许的行为;
或者他们有过巨大的关系创伤,导致潜意识认为,如果明确地表达愤怒、攻击,则会永久性地毁掉亲密关系,让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承受的被抛弃感,沉入深渊的感觉。
因为内心深处畏惧关系的破碎,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好,所以必须压抑自己去维持关系。
02“忘我”地发一次火,不会毁掉你的世界
有这样一种人,她们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总是先找自己的原因。即使对方侵犯了自己的边界,她们还是会为对方找理由,而无法为自己内心深处被侵犯被伤害的愤怒找到出口。
如果两性关系出现问题,她们会受到巨大的内心冲击。
她们会觉得“他对我这么糟糕说明了我不够好”;而不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对方是不是有什么内心问题我之前没有察觉?”
就像我的朋友A,她三十岁没有男朋友,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也不代表她是个不好的姑娘,可是面对别人的议论、父母超越个人界限的各种插手,她有愤怒和疑问,她想捍卫自我,却无法对他人、对父母明确表达出——你们很过分,我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如果你们再这样我就会还击了!
尽管理性上,A知道“做自己”这种价值观没有错,但是在表达感受的过程中,她却不自觉地保持着乖巧、为他人着想、从不伤害他人的固化的人格设置。
那些一贯的“好人”,要学会去合理表达不满、拒绝、不认同、愤怒、攻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学不会,那么这种无法传递出去的情绪被不断压抑累积,积重难返,就很可能会拖垮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功能,最终被抑郁吞噬。
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体系比较脆弱,太依赖于他人的对待和肯定;
如果一个人太畏惧关系的瓦解,觉得只要我的愤怒一表达出来,关系就无法修补,
这一类人需要去锻炼自己的内心,需要慢慢尝试突破自我,需要去试试表达你的愤怒和不满,然后看一看它会不会给你和你身处的世界带来毁灭。
即使是毁灭,也是一种涅槃。
什么都不会真的吞噬我们,但是有毒的负能量吸入太多,你的生命力就会被吞噬。
健康的活着,比在别人心里活成什么样要重要得多。
03做到以下10条,心理更健康!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情,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
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凡是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如果勉强去做,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容易遭到失败,于身心健康大为不利。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订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从而使才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8.适度表达与控制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人际矛盾,同样于身心健康无益。
9.适度发挥才能与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然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合理满足个人需要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采取合法的手段,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