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家完成的透析——腹膜透析
摘要: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的原理是利用人体自身腹膜作为半渗透膜,利用重力作用将配制好的透析液经导管灌入患者的腹膜腔,这样,在腹膜两侧存在溶质(代谢废物)的浓度梯度差,高浓度一侧的溶质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弥散作用);水分则从低渗一侧向高渗一侧移动(渗透作用)。
我们的肾脏,就像人体的废水处理厂,主要负责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水,将他们变成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肾脏生了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俗称“尿毒症”。当然,“尿毒症”也不是不治之症。通过“透析”替代肾脏功能,“尿毒症”患者再生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已非难事。
什么是“透析”?患者可以在家“透析”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要搞清透析的种类。
在中国大陆,一般提到“透析”,首先使人想到的是“血液透析”,患者需每周2-3次在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进行每次4小时的透析治疗,这就是中心血液透析。虽然国外也有家庭血液透析,但在国内现阶段,还没有血液透析能够居家完成,也就是说还没有在家进行的血液透析。
然而,与血液透析相对应的另一种透析方式――“腹膜透析”在这一点上却是与血液透析完全不同的。它可以由患者在家中自行完成,实现许多患者“在家透析”的愿望。
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的原理是利用人体自身腹膜作为半渗透膜,利用重力作用将配制好的透析液经导管灌入患者的腹膜腔,这样,在腹膜两侧存在溶质(代谢废物)的浓度梯度差,高浓度一侧的溶质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弥散作用);水分则从低渗一侧向高渗一侧移动(渗透作用)。通过腹腔透析液不断地更换,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毒性物质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目的。
常见的腹膜透析方式包括两种:
一种是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每周透析7日,每日透析2~4次,每3~4小时更换1次,夜间1次可留置腹腔内10~12小时。每次更换腹透液约需20~30分钟,其余时间患者可自由活动。
另一种是自动腹膜透析(APD):每周透析7天,每晚在夜间睡眠时,连接APD机,机器会按照预先设定的处方自动换液(一般用10~15升透析液持续透析10~12小时),清晨可选择在腹腔内存留透析液或不存留,然后和机器分离,整个白天(12~14小时)不需再更换透析液,患者可自由活动。
由上可见,腹膜透析的优点之一就是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影响小。透析的时间、地点都可自行灵活安排,特别适合于上学、上班的患者。此外,腹膜透析相对于血液透析的优点还包括:1.对残余肾功能保护好;2.人体内环境稳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小;3.无需做动静脉内瘘,无需反复穿刺静脉;4.无需使用抗凝剂;5.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机会小;6.花费稍少等。
当然,“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腹膜透析相对于血液透析也有它的缺点:如对小分子毒素清除少于血液透析;有发生腹腔感染的风险等。
长期以来,关于“血透好?还是腹透好?”的争论一直存在。从实际的患者生存率数据上看,两种治疗方式长期的生存率相似,在治疗的最初几年中,腹膜透析的生存率还要高于血液透析。
目前,在中国大陆,仅有不足20%的透析患者选择进行腹膜透析治疗,而多数患选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但在中国香港,由于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腹膜透析首选”策略,80%以上的透析患者选择在家进行腹膜透析。而且,亚太地区腹膜透析患者的良好预后也令人欢欣鼓舞。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腹膜透析这种可以居家透析的治疗方式虽然目前还未被大陆的广大透析患者所熟悉和采用,但是,由于它方便、灵活的治疗方式、良好的治疗效果和低廉的治疗成本,必将被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所接受,成为透析病人的主要治疗方式。多数的患者可以足不出户,实现“在家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