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出生为何说医生面临大考
早产原因非常复杂,可能与许多医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由于早产儿各脏器发育未成熟,出生后很难适应外界生活,常发生许多危及生命的问题。早产儿发生死亡最高的两个时间是生后第1天和第1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评估早期发生的问题,严密监护,积极抢救。
寒冷损伤与保暖
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寒冷损伤容易导致死亡。出生后应立即给予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7~28℃。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复苏处理后尽快放在预热的暖箱中。根据不同体重、不同日龄,确定相应保暖措施,出生体重低于2000克的应置于保暖箱中,为保持体温稳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并保持房间适当温度。
呼吸问题与呼吸支持
由于早产儿肺发育未成熟,生后早期呼吸疾病发生率很高,常发生严重呼吸衰竭,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早产儿总死亡的50%。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越高,多在生后数小时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很快进展为呼吸衰竭,需立即给予呼吸支持。
早产儿产前、产时发生的感染性肺炎多在生后3天内起病,常见病原为B族链球菌(GBS)和大肠杆菌,病情重,进展快。肺出血是严重缺氧和严重感染的终末期表现,病情非常严重,进展迅速,常很快导致死亡。缺氧肺出血常发生在生后第1~3天,感染导致的肺出血常发生在生后第5~7天。
根据早产儿呼吸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呼吸支持技术,包括头罩吸氧、鼻导管吸氧、无创通气、常频机械通气、高频机械通气等,早产儿氧疗必须严密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入氧浓度,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左右即可,不能高于95%。
心血管问题及防治
在早产儿心血管问题中,动脉导管开放(PDA)非常重要,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PDA发生率高达20%~30%,对心肺功能影响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如PDA左向右分流量较大可发生心功能不全,使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青紫、心率超过160次/分、肝肿大,心前区出现收缩期或收缩舒张期连续杂音,可采用心脏超声检查确定诊断。对伴有血流动力学明显异常的,应先给予药物治疗,若药物治疗两个疗程还不能关闭PDA,并严重影响心肺功能时,可考虑手术结扎。
液体平衡
早产儿液体平衡能力不完善,在生后早期抢救阶段,需要用多种药物、静脉营养。如液体量过多,会发生心功能不全、动脉导管开放、肺水肿,血氧饱和度下降,需适当控制液体量;但如果液体量太少,会发生高钠血症、高渗透压。因此,早产儿液体量应个体化,根据心功能、血压、血清电解质、尿量等监测结果随时调整液体量。
脑损伤及防治
早产儿脑发育未成熟,容易发生脑损伤,超低出生体重儿智能障碍发生率为20%~30%,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6%,主要形式包括颅内出血和早产儿脑病等。早产儿脑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损伤形式与足月儿有明显差别。
新生儿颅内出血
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3级和4级颅内出血后遗症发生率比较高,其根本原因是早产儿脑发育未成熟,同时,围产期诸多因素可促发颅内出血。预防措施包括:维持血压稳定和血气正常,保持体温正常,避免液体输入过多过快、血渗透压过高,减少操作和搬动、保持安静。生后常规使用维生素K1。床旁头颅B超检查是早期诊断颅内出血的重要手段,对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在生后第3~4天进行床旁头颅B超检查,并定期随访,必要时行头颅磁共振检查。而早产儿脑病与早产、缺氧缺血、产前感染、低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症状不明显,诊断主要依靠头颅磁共振检查,也可以生后1周内先进行床旁头颅B超检查,并定期随访。
低血糖症与高血糖症
早产儿易发生低血糖(血糖低于2.6mmol/L),反复发生低血糖易导致脑损伤,发生脑瘫、智能障碍。早产儿出生后应常规监测血糖,直到血糖稳定。早产儿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生后1h即开始喂5%葡萄糖,生后2~3h开始喂奶。血糖低于2.6mmol/L应立即给10%葡萄糖2ml/kg,然后给10%葡萄糖6~8mg/kg·min维持静脉滴注,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对反复发生或顽固性低血糖的早产儿,应积极查找病因进行治疗。而血糖超过7mmol/L为高血糖症,主要病因有静脉给葡萄糖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导致应激性高血糖症、药物性高血糖症等。高血糖患儿可出现尿糖和渗透性利尿,甚至发生脱水,出现烦躁不安而脱水体征不明显。应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萄糖输注量和速度,效果不明显者可使用胰岛素。
早产儿黄疸
早产儿胆红素代谢能力差,血脑屏障未成熟、血清白蛋白低,常伴有缺氧、酸中毒、感染等,易使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早产儿生后应监测胆红素,根据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所达到的总胆红素值等,决定治疗方法,选择光疗或换血疗法。
应关注早产儿的社会问题
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其中有100万早产儿死亡。早产儿已成为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早产儿仅次于肺炎位列第二。根据201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早产儿报告》,全球早产儿发生率平均为10%,我国约为7.1%。该报告统计,在过去20年,全球180多个国家的早产儿发生率都呈上升趋势。WHO提出,早产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大多数国家调查显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社交困难,这与早产儿神经发育未成熟有关。在生活能力方面,早产儿不如正常儿童。应该对早产儿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改善生活质量。成年后,后遗症比较严重的早产儿,明显影响家庭生活,接受高等教育问题的机会也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发生脑损伤或后遗症的早产儿常发生学习困难,甚至需要特殊教育。大样本调查显示,在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的早产儿中,学习困难发生率较高,20%需要特殊教育,22%~26%需要留级1年。
此外,早产儿住院时间长,需要更多抢救治疗,住院费用显著高于足月儿。出院后还需要继续就医和康复治疗,以及相关经济支出,因此医疗费用人均比足月儿显著增加。美国每年新生儿医疗费用130亿美元,足月儿数量占88%,医疗费用占40%;早产儿数量占12%,但医疗费用占60%。
除医疗费用增加外,家庭对早产儿的护理和生活支出也明显增加,父母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有后遗症者更是如此。有些父母亲出现焦虑和心理问题,随着孩子的长大和父母亲年龄的增大,这种焦虑和担忧更为严重。
有些家长顾虑早产儿生存质量、后遗症问题,决定放弃治疗。但早产儿后遗症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很多,与胎龄、体重、疾病状况、发展变化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生后早期很难预测。家长决定放弃治疗除考虑后遗症外,还与家长的经济状况、思想观念、受教育水平、社会背景等有关,以及医生向家长提供的信息有关。美国儿科学会第4版新生儿复苏指南提出:胎龄小于23周,出生体重低于400克可以不用复苏;胎龄23周~24周,出生体重400克~500克,根据家长决定是否抢救。胎龄大于24周,出生体重大于500克,应积极抢救,家长不能轻易放弃。
早产儿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应予以关注。近年来,我国已建立中国早产儿联盟、中国早产儿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关心和支持早产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