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B超是进行肾脏健康体检的三大法宝,医生通常都会要求慢性肾病病友进行定期检查。这些检查对于医生判断疾病进展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除了按时把检查结果告诉医生外,慢性肾病病友也应该对这些化验结果的正常范围和意义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和治疗自己的疾病。
尿常规
尿常规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通常检查报告中会有尿色、尿比重、尿蛋白定性、尿隐血、尿红细胞、尿白细胞、酸碱度(PH)、亚硝酸盐、酮体、葡萄糖定性、尿胆红素等项目。对于CKD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尿比重、尿蛋白、尿红细胞等检查结果。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血尿、白细胞或者尿沉渣中有管型成分。它们是肾脏损害的警示灯,对肾脏病变早发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常人的尿比重在1.015左右,尿比重持续下降则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尿常规中的尿蛋白通常通过半定量方式或加号方式检测尿液中排出的蛋白质的多少,是一种定性检测结果,加号越多表示尿蛋白越多(表1)。血尿是指离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需要注意的是,尿隐血查的是尿中的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尿隐血阳性说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阳性。尿隐血阳性并不都是血尿,只有当尿红细胞及隐血都是阳性时,才是我们所说的血尿。尿亚硝酸盐阳性和尿白细胞升高都是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的指标。
肾功能
常规肾功能化验应该包括血尿素氮和血肌酐。许多人检查时往往只检查血尿素氮或者只查血肌酐,这是不完整的。
正常人尿素氮一般在5.36毫摩尔/升以下,不超过7.14毫摩尔/升。如果尿素氮超过8.9毫摩尔/升,临床上称为氮质血症,提示肾脏功能可能受损;如果超过28.6毫摩尔/升,患者可出现各种尿毒症症状。然而,血清尿素氮的浓度受食物蛋白质的影响,因次最好空腹抽血检查。此外,引起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大面积烧伤、高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可使尿素氮增高,因此,仅以尿素氮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还不准确,必须做血清肌酐检查。
血肌酐是目前间接评价肾功能、应用最广泛的指标。肌酐主要由肌肉代谢产生,极小部分来自食物,主要经过肾脏排出体外。当肾功能减退时,肾脏排出肌酐减少,血肌酐水平就会升高。健康男性血清肌酐值为70~106微摩尔/升,女性53~80微摩尔/升。由于肾代偿能力很大,在肾病初期,血肌酐浓度一般不升高,只有当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一半或更多时,血肌酐浓度才见增高。另外,由于各医院采用的检测仪器、检测方法和试剂盒的不同,血肌酐的参考值范围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血清肌酐值及其他一些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等推算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功能更精确的方法。
肾脏B超
肾脏B超是早期发现和预防慢性肾脏病的有力武器,能够测定肾脏大小、形态和位置是否正常,测量肾皮质和髓质的厚度和回声强度,从而间接反映肾脏受损情况。正常肾脏长约10~12厘米,宽5~6厘米,形态正常,肾皮质回声均匀。双肾长径小于9厘米为缩小,小于7厘米为萎缩,大于12.5厘米为增大。当肾脏出现弥漫性实质性病变时,就可能出现肾皮质的回声异常。此外,肾脏大小也可以用于判断肾脏疾病是急性还是慢性。急性肾衰时肾脏体积往往正常或增大,但慢性梗阻性肾病、肾结核脓肾、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等虽是慢性病程,肾脏体积也常常增大;肾缩小或萎缩,除了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外,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双侧肾实质弥漫性病变的晚期,或肾血管病变使肾脏供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