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属于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好、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但是,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报道也日益增多。近年来,因该类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肌腱断裂、重症肌无力恶化、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光毒性、过敏反应、QT间期延长等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FDA、加拿大卫生部近几年多次发布药物警戒,警惕其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醒临床和患者注意用药安全。
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到现在,共有4代产物,第一代药物因生物利用度低,抗菌谱窄,疗效不佳等原因较少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
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均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侧链不同位置(C5、C7、C8位)的取代基密切相关。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侧链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见下图):
1.光敏反应
有国外研究者通过对已报道的喹诺酮类药物光敏反应分析发现,患者直接或间接暴露于阳光(例如:阳光通过玻璃照射或树荫等)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阳光暴露区域的皮疹、瘙痒、荨麻疹、水疱等,并且50岁以上或皮肤敏感者暴露后更易发生。
注意事项:由于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普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避免发生光敏反应至关重要。用药期间及停药后24小时内,应避免暴露在阳光或者人工紫外光下,如果不可避免接触到阳光或紫外线,那么就需要做好防护工作,如定时涂抹防晒霜,穿长袖立领衣服、戴遮阳帽等。对于药师,我们在给患者调配这类药物时,一定要做好用药教育,详细告知患者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2.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常见,尤其老年人群更为明显,其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有关。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8%,症状可见神志改变,抽搐、癫痫样发作、短暂性视力损伤、头痛头昏和睡眠紊乱等。
注意事项: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以上描述的不良反应,首先及时停药,必要时调整抗菌药物。其次观察症状变化,如不能缓解或症状加重,可对症治疗。
3.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在口服时发生,静脉给药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占1.5%~2%)、腹胀、腹泻、呕吐(占3%~5%),但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其平均发生率5%,最高达10%~13.4%。这种反应往往与剂量有关,当左氧氟沙星口服剂量小于600mg/d,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低,当剂量大于800mg/d,则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病例是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