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听说某人工作或者活动时,突然倒地不起,最后抢救无效死亡。看似身体健康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的悲剧时有发生。猝死的发生,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难道生命如此脆弱?下一个会是谁?今后能否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缘由,那么死亡因何而起呢?导致生命在短时间内逝去的原因可归于两大类:其一是意外致死,如坠楼、车祸等;其二是自然死亡——疾病导致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猝死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似乎健康的人,在出乎预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死亡。猝死在医学上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前者也称为心脏性猝死,是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占全部猝死的70%以上;后者是非心脏原因造成的。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因心源性猝死死亡,居世界各国之首。相当于每天有1490人死于该病,是美国猝死人数的2倍。故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心源性猝死的四个环节。
人类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仰赖于持续的血液循环,而血液循环动力则仰赖于持续心脏搏动(心跳),每次心脏搏动则是在一次次心电活动主导下完成的。心电活动触发心肌收缩,完成一次心脏搏动,心脏搏动持续进行,则形成稳定的血液循环,保证脑和重要脏器的供血,让生命得以持续。
【灾难温床】有些患者心脏结构存在先天或者后天的不足或隐患,可以将其称为灾难温床。常见隐患有: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突发的严重供血障碍打乱了心脏代谢平衡,严重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触发恶性心律失常。这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原因,占全部心源性猝死的90%以上。2.心脏离子通道缺陷,导致心电活动异常,促发恶性心律失常。3.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临床以低血钾多见。严重电解质紊乱,可能促发心脏停搏。
【触发黑手】引发猝死的有些原因或诱因临时、一过性的出现,现有技术难以检测、识别和预测,二临时出现的诱因将使患者发生灾难性后果。促发冠脉破裂的常见因素:吸烟、运动、饱餐、寒冷、应激、自主神经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迷走神经功能抑制等)、斑块相关因素(易损斑块、斑块负荷、炎症及动力学改变)等。此外形成斑块的因素也不能忽视,毕竟先有斑块,然后才有斑块破裂。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早发家族史及不运动)。低血钾、发热、饱餐、饮酒、悲伤、劳累等因素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殊死搏斗】心搏骤停是最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一旦发生,患者当即丧失了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循环处在停止状态。此时患者最需要的就是急救人员实施的心肺复苏,包括基础心肺复苏(CPR)和电击除颤。前者启动被动的血液循环,使患者的重要脏器得到供血,后者消除患者心脏的异位电活动,使窦房结重新控制心电活动,并主导心脏搏动。这一切要求在4分钟内开始实施,因为大多数情况下4分钟是大脑对完全缺氧的耐受极限。故复苏启动越晚,效果越差。心肺复苏是急救志愿者和医务人员为患者生存而进行的最后一搏。
【生命失守】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心搏骤停是在医院外发病,专业急救人员无法在4分钟内到达发病现场,而患者身边也很少有受过复苏培训的急救志愿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无法得到高质量心肺复苏,结局就是回天乏术,猝死发生,患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