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疗服务 > 医患同行 > 面对死亡,从对抗到和解

面对死亡,从对抗到和解

2015-08-06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缓和医疗,就是给予那些治疗无望、生存期有限的患者综合治疗和照护,减轻痛苦,帮助他们始终保持尊严。在对死亡讳莫如深的中国,刚刚起步的缓和医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患者和他们的家属?

  锦旗背后的故事

  ——让患者在意识清醒时完成道歉、道谢、道爱、道别

  在老年医学科病房走廊墙壁上,一面“顶天立地”的巨大锦旗格外显眼。今年6月,赵奶奶在老年病房安然辞世,她的家人专程将这面3米长、1.3米宽的锦旗送到医院,向医生们表示谢意。

  这面锦旗的内容是一封感谢信,记录了赵奶奶住院时的点滴细节:“有一次查房,宁晓红握着母亲——这位时日不多老人的手,长谈了1个多小时,给老人很大的心理慰藉;志愿者的到来,让我们了解到老人当时最想做的3件事,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母亲;护士们对刚过世的母亲像生前一样,认真细致地为她处理创口……”其实,这是一段始于对抗、终于和解的故事。

  据记者了解,67岁的赵奶奶是一家颇具规模企业的老总,育有1子4女,是当地人眼中的铁娘子,也是家里的主心骨。家人发现赵奶奶患上结肠低分化腺癌后,举家赶到北京治疗。由于患者和家属都对治疗抱有很大期望,他们曾辗转多家大医院寻求最佳方案。今年4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时,赵奶奶已出现腹腔内广泛种植转移,伴大量腹水。在张宁和同事们看来,赵奶奶已经没有了手术和放化疗的机会,能够为她提供更多帮助的是缓和医疗。

  张宁对赵奶奶的儿女们说,我们应当尽可能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让患者在意识清醒时作出自己的医疗决定,并完成人生“道歉、道谢、道爱、道别”的过程。然而,患者家属的第一反应是抗拒,并要求医院继续积极治疗。

  孝顺的儿女们用亲情为赵奶奶筑起了一道厚厚的隔离墙。住院伊始,每次医生进病房前,家属都会先把医生叫到几米远的走廊外,反复叮嘱:一定不能告诉老人实际病情,不好的检查结果也不要说。

  然而,封锁事实和老人每况愈下的身体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家属的态度逐渐有所松动。致力于缓和医疗的医生们一直没有放弃和家属的沟通,住院医师邱小玲每天抽出一个小时陪伴老人,美国归来的资深志愿者也来到老人身边聊天。直到有一天,老人的大女儿轻轻抚摸着患者的额头,低声耳语告诉她:“妈妈,其实您患的是恶性肿瘤。抱歉没有早告诉您,但我们都很爱您。我们会一直陪伴您!”

  缓和医疗不是见死不救

  ——使得医学更靠近“人的科学”

  对于缓和医疗推行的最大障碍,国外一项调查发现,不是患者家属,而是医生。据记者了解,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以延长患者生命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一方面这种延长可以带来高昂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也使得医生倾向于用上所有的治疗手段。

  宁晓红对记者解释说,缓和医疗的确不是高新技术,但它是充满人情味的医学。事实上,缓和医疗不是见死不救、放弃治疗,而是积极地采用各种手段让患者能走得更安宁、更有尊严,从而让逝者无憾、让家属心安。

  缓和医疗对医生和患者家属的沟通有更多要求。宁晓红说,如果医生能替患者家属把他的伤心、不舍、纠结的内心感受说出来,“话说到他心坎上”,家属会更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曾有一次,宁晓红在和一位患者的女儿交流时说了一句,“您看到妈妈受这样的苦,感到很舍不得”,对方一下子就哭出声来。随后,她平顺地接受了缓和医疗的建议。

  来自河北省老年医院的李净兵医生已经在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进修半年多,对缓和医疗也从陌生到认可。李净兵说,他曾遇到过很多处于弥留之际的患者,医生总是试图用药物和器械延长他们的生命。然而,这些抢救措施很多时候只是徒增患者的痛苦。接触缓和医疗后,他深深感到:“这种方式能让患者走得更有尊严,也减少了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心理负担。”

  查房中的一次握手,既是对老年患者的握力测试,也是鼓励老人的一种方式。

  张宁认为,患者临终前,志愿者的陪伴倾听、从事缓和医疗医生的沟通、一线管床医生的悉心照护与家人的反复解释说明,以及患者去世后护理团队献上的花朵和告别仪式,都是为让患者生命的最后阶段少一些纠结,多一份从容。“和解,是激烈对峙后的相逢一笑,是豪华落尽后的原意真纯。与疾病和解、与自身和解,使得医学更靠近‘人的科学’。”

  据记者了解,为推进缓和医疗,北京协和医学院已经开设了《舒缓医学》的研究生课程。宁晓红是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她希望未来可以让本科生也接受缓和医疗的教育,让他们在学会拯救生命的同时,也学会面对死亡。

1 2 3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