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的原因有很多,在现代医学看来,多是循环障碍:
1、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
2、贫血: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
3、血液循环不畅: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末梢循环不良”。
而在中医看来,手脚冰凉是因为阳气不足。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一种“闭症”。
所谓“闭”即是不通,受到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都一致认为手脚冰凉是因为血管堵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所以,最基本的解决方案就是,运动加快血液循环速度,运动升阳。
一个动作就可以解决每天踮脚,脚不冷,腿有劲!
踮脚跟是上天赐给懒人们最简单、最有效的保健方法,它在给人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了幸福。
踮脚跟在古代就早已被运用,原称“敦踵法”,新出土的西汉初期的《引书》中就有“敦踵以利胸中”和“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的记载。
《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中亦有“握固不息,敦踵三还”的功法。“敦”亦作“顿”,即顿足跟,也就是我们说的踮脚跟,有利于排泄胸中的积闷之气。
踮起脚尖时,双侧小腿后部肌肉每次收缩时挤压出的血液量,大致相当于心脏脉搏排血量。
所以,当你下棋、打牌、玩电脑或久立不动时,最好1小时左右做1次踮脚运动,可使下肢血液回流顺畅。而且,踮脚运动还可以活动四肢和头脑,消除长时间用脑集中及突然站立而眼前发黑、头脑发晕的毛病。
如果能在一天内做上五次这样的踮脚尖运动,连续1-6个月,便能达到很好保健作用。
踮踮脚,百病消每天做一次,身体变化惊人!
看似简单的小运动,不仅可以活动四肢跟大脑还能消除长时间用脑过度的问题,解决用脑过度引起头晕的毛病,还可以使身体长寿呢!
1、补助肾气
脚跟与人体的肾经关系密切,而踮脚跟实际上是刺激了肾经穴位。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沿足跟部上行,最终属肾络膀胱。
人过了30岁后肾气就变得虚弱,肾阳不足,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踮脚跟就可以补助肾气,以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
2、防治中风
中医认为,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肾经而下归于足底。
如果出现面红、头晕、手足发麻、血压升高明显等中风先兆,这时要及时地预防中风,而踮脚跟即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
3、治小便不畅
小便不畅,在西医里多见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
从中医角度来说,是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造成的,脚跟外侧即是膀胱经所循行之处,如果坚持踮脚跟或用脚外侧走走路,就可以健运膀胱,使小便通畅起来。
4、缓解压力
根据全息定位理论,脚跟与大脑也有很密切的关系。经常踮脚跟,可以有效改善脑部的气血循环。
对于那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用脑的朋友来说,趁休息的时间,一边踮脚后跟,一边进行深呼吸,可以让大脑马上充满活力,而且能缓解紧张的精神压力。
5、利于通畅足三阴经
从经络角度看,还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足跟走路就是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走路,这样是练小腿前侧的肌肉,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阳经。
两者交替进行可以祛病强身(当然,老年人在做这些动作时,要注意安全,以免站立不稳而摔倒。患有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的人最好不做)。
6、护心血管、护膝关节
踮\脚尖还是个不错的有氧运动,它不仅能使人的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50次左右,让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有益人的心血管健康,还能锻炼小腿肌肉和脚踝,防止静脉曲张,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避免损伤膝盖,这对很多膝关节不是很好的老年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锻炼方法。
踮脚的方法,超简单易学三种做法,招招有用!
踮脚的方法,非常超简单易学:
做法:身体保持平衡,以前脚尖为重心点,后脚跟跟着抬起来,慢慢提高,有节奏地重复这个动作,要使劲踮起然后下压,练到酸疼就可以了。
也可找一个东西辅助,帮助保持身体的平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你紧绷的小腿受到刺激并且慢慢地消耗脂肪,长期下去会消除疲劳并且能增加小腿的弹性。
此外,还有三种踮脚的方法,更有针对性:
踮脚尖走路:每次走30—50步,稍稍休息一下,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再重复几组。速度以感觉舒适轻松为宜。初始练习者可扶墙,熟练后就不用借助外物了。
坐着踮脚尖:膝盖与大腿保持水平,可将两个矿泉水瓶或宠物放在大腿上,进行负重练习,每次踮30-50次,速度自我调节。
躺着勾脚尖:卧床休息时,两腿并拢伸直,将脚尖一勾一放,可两脚一起做,也可进行单脚练习。如果感觉小腿不舒服,就停下来休息。每次做20-30次,速度自我调节。
脚冷,多是因为血管堵了!而踮脚这个看似简单的小动作,可以让脚不冷、腿有劲,长期坚持,还能补肾、防中风、保护心脑血管!
正所谓,每天踮踮脚,百病都能消!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值得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