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健康头条 > 中医“药的毒性大不算坏事”?

中医“药的毒性大不算坏事”?

2016-03-10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

  昨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医卫界别联组会议发言,全国政协委员王承德的一番话,惊倒了会场上许多人。他说:“凡是药都有毒性,越是有毒的药越是好药。”王承德说,中医的毒性药治了许多西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他还举了名医张仲景用砒霜为患者治病的例子,认为现在各种管理限制越来越多,使得三分之一的中医毒性药没有了,“(一旦)发生了中药中毒的事,公安法院来管,有你医疗主管部门什么事?”

  我相信,公众听到王承德所说的这番话都会吃惊与不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他是从中医药对毒性药物的定义来谈评价药物管理问题。在中医药界药物的毒性实际是指药物的偏性,这与大众通常理解的毒性概念不同,中医大夫正是利用各种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药物毒性可被专业人员(中医)用来纠正失衡而治病,但要求中用药之人专业水平较高,善于把握用药对象的失衡状况(病情),而且还要掌握好药物的合理剂量,因为用中药治病讲究“中病即止”,要求中医用药火候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药力不足不能取得疗效,药力过火又会造成新的失衡,说到此,各位不难看出,中医治病就是一个运用各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平衡的过程。

  如何理解王承德所说“越是有毒的药越是好药”?这个问题要另外分析。药物毒性越强并不意味着这个药物就越是好药,因为药物是由人(中医)使用的,用对了症,且掌握好剂量,才能取得良效,否则药物用到患者身上反而会伤害患者,因此,药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无论药物的毒性大小,用对时就是好药,用错时就不是好药。

  【知识扩展】

  中医药对中药的毒性概念的认识,古今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1. 1 广义的毒性概念 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这是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把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等四类。《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物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大体上是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有毒的药物用后多有强烈的医疗作用。可见在古代对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

  张子和说:“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张氏之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