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是由血管闭塞引起,成功的溶栓治疗需要患者有可挽救的组织和残留闭塞血管。血管再通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血流再灌注,缺血组织的损伤将持续进展,而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挽救患者的脑组织,为患者带来获益。
然而,Hacke教授指出,目前很多国家rt-PA的使用率并不高,甚至低于1%,一方面具备CT和基本卒中单元这些条件的医院不足,另一方面,报销政策也在rt-PA的使用率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有些人过分强调溶栓治疗的风险,也阻碍了rt-PA的推广。预计在最佳情况下,也只有30%的卒中患者适合rt-PA治疗。溶栓治疗的发展任重道远。
溶栓研究发展历程
早期的溶栓数据均来源于接受试验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病例,这些病例均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或其他致死性情况。1979年曾有一项溶栓治疗的研究,成功地为脑血管闭塞的患者实现了血运重建,该研究发表于德国国内,但由于“伦理原因”而未被国际上的顶尖杂志收录。
自NINDS研究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开辟了一扇新的大门,世界范围内陆续诞生了一批关于溶栓治疗的经典研究,溶栓治疗的标准得到了逐步完善。Hacke教授列举了一些近年来的重要研究,并进行了详细介绍:
[JAMA1995]ECASS研究
[NEJM1995]NINDS研究——得出了3小时治疗时间窗的结论
[Lancet1998]ECASSII研究
[Lancet2004]ATLANTIS、ECASS、NINDS研究汇总分析——提示静脉溶栓获益时间可延长至4.5小时
[NEJM2008]ECASSIII研究——确认治疗时间窗可延长至4.5小时
[Lancet2009]第2次汇总分析
[Lancet2012]IST-3研究——发现对部分超适应证患者(包括更高龄、扩大时间窗及更严重卒中)的溶栓治疗并未增加不良预后风险
[Lancet2012]卒中溶栓治疗协作组(STTC)分析
NEJM2014]ENCHANTED研究
NINDS研究
该研究首次指出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窗为3小时,并强调了平扫CT对早期治疗的选择非常重要,奠定了溶栓治疗的基础。该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1部分的结论虽为阴性,但第2部分使用了不同的终点指标,获得了阳性结论,完成合并分析后,结论同样为阳性。Hacke教授提醒大家,虽然该研究提出了3小时的时间窗,但事实上研究中有1/2的患者需要于发病90分钟内治疗,可见尽早治疗的重要性。
基于NINDS研究的结果,美国批准对发病3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rt-PA治疗,但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小,而且研究中只有300例患者的亚组分析中结论为阳性,因此在当时的美国,rt-PA的使用阻力很大,当时的溶栓率仅为2%~3%。
首次汇总分析
2004年发表于Lancet杂志上的汇总分析纳入了6项临床研究,均为有关静脉阿替普酶和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共包括了2775例患者。该研究提示,早期治疗可能为卒中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且治疗有效的时间窗可能扩展至4.5小时。
ECASSIII研究
该研究为Hacke教授牵头的一项研究,也是溶栓领域的重磅研究之一,被誉为NINDS研究之后卒中治疗领域的最大进展。研究的设计基于欧洲药品管理局的要求,纳入了发病3至4.5小时的卒中患者821例,将其随机分配至rt-PA组或安慰剂组。
Hacke教授坦言,最初他们并不认为该研究会出现阳性结果,且研究耗时许久,招募过程困难,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研究显示,在患者起病后3至4.5小时,rt-PA溶栓能够使患者获得显著的、中等程度的疗效,并增加30%的预后良好的机会。虽然会增加出血,但3至4.5小时的出血率与3小时内溶栓出血率、不良事件和病死率相当。
卒中溶栓治疗协作组分析
该研究是一项包括了6700余例患者的汇总分析,确认了静脉溶栓的疗效与溶栓时间的相关性,并指出超过4.5小时的溶栓,以及高龄患者溶栓的死亡风险会有所上升。不过该分析也指出,溶栓治疗尽管带来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但获益/风险比仍为阳性,且无论患者的年龄、卒中严重程度如何,4.5小时内的溶栓治疗均可带来获益。
Hacke教授指出,欧洲及世界很多地区的溶栓治疗都将患者年龄限制在80岁,而来自于登记研究(SITS)和合并数据(VISTA)的一系列文章指出,尽管80岁以上的患者卒中整体预后更差,但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可有明显或以,且不增加出血风险。这个问题已被卒中溶栓治疗协作组在2015年的一项分析中最终明确。
ENCHANTED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亚洲人群具有更高的出血风险,日本基于本国的研究批准使用了0.6mg/kg剂量的阿替普酶治疗卒中。关于低剂量rt-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关注焦点,对此ENCHANTED研究做出了一些解答,该研究对低剂量rt-PA是否与常规剂量rt-PA同等有效进行了验证。
研究共纳入了935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其中63%的患者为亚洲人,研究以低剂量rt-PA的非劣效性作为主要终点,然而从结果看,虽然低剂量rt-PA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显著减少,但并未证实低剂量rt-PA的非劣效性,且亚洲人群和非亚洲人群之间并无差异,亚洲人使用常规剂量的rt-PA并未发现显著升高的症状性颅内出血。
该研究的结果不足以改变指南和临床实践,Hacke教授表示,欧洲卒中组织的指南也并不支持低剂量rt-PA。至于有无必要在高龄及重度卒中患者中讨论剂量问题,Hacke教授认为可能不需要,因为不具有代表性。
替奈普酶相关研究
替奈普酶是一种新型溶栓药物,目前在一些地区已获批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以单次推注给药而无需持续静滴,具有一定优势。
2017年5月,来自挪威的一项大型研究——NOR-TEST在欧洲卒中组织大会上正式公布,该研究使用0.4mg/kg的阿替普酶,纳入了超过1000例患者,证实替奈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均无显著差异;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和任何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也无差异。
不过总体上看,该研究纳入的患者卒中相对较轻、患者年龄较大,协同主要终点和相对主要终点为中性,且两组患者中得到良好恢复的患者比例均较低。目前现有的数据并不支持等效一说,说替奈普酶和阿替普酶等效为时尚早,需要进一步研究检验非劣效性。
总结
静脉溶栓的使用已经较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溶栓的应用范围仍然存在广泛不足;
溶栓治疗具有时间相关的获益效应,医生应谨记“时间就是大脑”;
rt-PA对于高龄患者同样有效;
目前使用低剂量rt-PA溶栓的证据不足,使用替奈普酶进行溶栓的证据也有欠缺,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