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肠促胰岛素类新药,或是1型糖友福音!
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既然是肠促胰岛素,就具有肠促胰岛素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具有“生理性血糖依赖性”——只在血糖升高的时候发挥作用,这样在单独使用这种药物时就能完全避免低血糖发生,这是和其它促胰岛素分泌药物最大的不同。
口渴、乏力、能吃、体重下降,一晚上能喝下一桶4升的饮料……一系列的症状发生在23岁的开发区女教师沈霞(化名)身上一个月之久,但她却一点也没往糖尿病上想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这些症状都无情的折磨着糖尿病患者,给众多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不深,特别是对一型糖尿病与二型糖尿病存在疑惑,糖尿病就糖尿病呗,还分那么详细干什么呢?
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既然是肠促胰岛素,就具有肠促胰岛素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具有“生理性血糖依赖性”——只在血糖升高的时候发挥作用,这样在单独使用这种药物时就能完全避免低血糖发生,这是和其它促胰岛素分泌药物最大的不同。
单基因突变性糖尿病可表现为新生儿糖尿病、年轻人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diabetesoftheyoung,MODY)、甚至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眼部症状:多在6~7岁开始出现视力减退,常于1型糖尿病诊断后2~3年出现,98%伴有视神经萎缩,部分可伴有视野缺损、色盲、色素性视网膜炎、眼球震颤等,个别还可发生白内障。
该研讨会将传递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T1DM免疫治疗中的重要作用。T细胞是介导胰岛细胞自身免疫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近15年来以T细胞为治疗靶标的药物取得了重大进展。
NIDDK及INH糖尿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部的主任JudithFradkin教授指出,目前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是要确保所有的T1DM患者都能够进行强化治疗,并进一步使强化治疗尽可能地更方便、更安全。
国际胰岛素联盟主席JohnS.Yudkin指出,改善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情况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识别高危人群的方法,并进行早期预防,是T1DM预防的有效途径。
与1型糖尿病中高发病率地区相比,中国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特征包括:发病年龄较晚、体重指数较小、自我血糖监测频率较低、血糖控制较差和更常见的并发症等。
从血糖控制与并发症的关系可得知,维持血糖等代谢指标在正常范围是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首要和基本目标,进而达到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预防严重低血糖、维持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预防慢性并发症目的。
爆发性1型糖尿病确切的患病情况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资料显示黄种人的发病率高于白人。以日本人的发病最为多见,日本酮症或者酮症酸中毒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爆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约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