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日医院杨文英教授和她的研究组做了一次全国性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2013年国家卫计委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根据这项开展于2010年的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美国(11.3%),患者人数达1.14亿,超过印度,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糖尿病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在这里,健康管理师需要了解的是,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组病,它们的特征都是高血糖。但是造成高血糖的原因是不同的,至少就包括了①胰岛素分泌缺陷(分泌丧失、分泌不足),②生物作用受损(胰岛素抵抗),③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两者兼有等三种不同因素类型。
认识糖代谢。我们把人类吃的食物分成三大类:肉类、粮食类、蔬果类。从营养学的角度,肉类给人类提供了蛋白质、脂肪。粮食给人类提供了纤维、糖。而蔬果提供了维生素、矿物质和一定的果糖。生理学告诉我们,蛋白质的代谢需要胰腺分泌胰液,脂肪的代谢需要肝脏分泌胆汁,而糖代谢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要知道人类整个进化过程超过百万年,只是在6000年前才进入农耕时代,开始大量吃粮食,粮食通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胰腺当中一种岛细胞叫做胰岛细胞分泌出胰岛素释放到血液中,把血液中的糖送入人体细胞,在细胞线粒体当中燃烧,从而产生能量,供应我们的运动和劳动,这就是我们讲的糖的基本分解代谢过程。
我们知道,血液中的脂肪多了会造成血液粘稠。但血液中的糖多了,比脂肪多了更危险,因为糖的粘稠度更高。长期高血糖,体内很多毛细血管就会被粘附、粘连。比如说黏住了眼睛就会产生眼底毛细血管病变、白内障;黏住了脑血管就会引发糖尿病脑梗;黏住了心脏血管,造成糖尿病心梗;黏住了肾脏,转化成糖尿病肾病,黏住了脚就会造成糖尿病足,脚开始烂掉。所有的这一切病变都是血液中长期的高糖因素,造成血液循环病变而带来的。
和高血压治疗的一样,三种不同形成因素的高血压,现代临床对症控制原理都采取同一种的手段:降血压。而对于三种不同成因的糖尿病,医疗治疗也都采取了同一个治疗角度:降血糖。其原因很简单,高血压会带来心脑梗的风险,而高血糖会带来并发症的风险,必须即时控制和消除。既然降血压与降血糖的作用原理都是对症,而非对因。所以,只要造成高血压和高血糖的身体结构和机能损伤的因素存在,这个人就需要一辈子用药物控制。因此,站在医疗的角度,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都是需要终生用药的病。
我们说,医疗治疗治的是病症,健康管理管的是病因。糖尿病在三十年前还是一种不常见的病。而今天却是中国最快速爆发的慢性病,显然只从医疗治疗的思维中去解决这一问题,已经不适应了。我们需要从糖尿病病因入手,在糖(尿病)前管理,与糖(尿病)后干预的思维当中,找到破解的方法和希望。
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就是胰岛功能丧失型糖尿病。整个胰岛功能丢失,胰岛细胞没办法分泌出胰岛素。如果胰岛素没有,糖就没有办法进入细胞,就会堆积在血液当中,血糖快速生高,这就造成了:首先人体拿不到能量,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其次,糖在血液中还快速升高,会造成整个人体的代谢紊乱,造成酮症酸中毒,从而带来生命风险。所以对于一型糖尿病,在医学上叫做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必须通过外界打胰岛素,把糖送入细胞维持生命。又因一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又叫青少年糖尿病。
对于健康管理来说,一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希望能丢掉胰岛素,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健康管理的任务,在于提醒一型糖尿病的人,每天定时定量吃饭的同时,认真定量使用的胰岛素,保持精准。避免低血糖,或者因为饮食的波动而造成血糖的不稳定。
什么意思呢?对于一型糖尿病,医生会告诉他,打了一定量的胰岛素,就必须得吃一定量的饭。比如说一餐大概吃了2两米饭,在餐前打了8个单位的胰岛素,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毫摩尔以下,就说明这8个胰岛素打得刚好。但是如果打了8个胰岛素,却没有吃饭,就会令到血糖急剧降低,造成药物性低血糖。人的大脑是不能缺糖的,一旦人中枢系统缺糖,脑细胞就会饿死。但是如果打了8个单位胰岛素,本来该吃的是2两米饭,却把这个米饭吃成3两,胰岛素就不够了,就会造成血糖快速升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型糖尿病人必须保持非常良好的稳定的生活方式,稳定的饮食,稳定的胰岛素供应,那么就不会产生较大的生理波动,生命就能很好地得以维系。无论采用何种胰岛素治疗方案,一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首先接受特殊的宣教,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学会定期自行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使血糖达标。
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二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产生正常甚至偏高,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
二型糖尿病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易感基因已被确定。但就象所有的慢性病易感基因都要靠外界诱因来发生作用一样。导致二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因素。但是,我们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特别是在西医对二型糖尿病的治疗,仅从控制血糖的角度进行对症处理上,健康管理对于二型糖尿病的分型对因管理和干预就尤为重要。
1、胰岛素抵抗型。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人体组织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的细胞膜上都有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人体内必须与受体结合,才能使细胞周围的葡萄糖输入细胞中,被细胞所利用。所以在同等血浆胰岛素水平时,胰岛素受体越多和功能正常,胰岛素作用能力越强。如果胰岛素受体减少或衰退,胰岛素作用能力就减弱。肥胖病人由于人体组织细胞增大,胰岛素受体数目相对减少,因此各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都很不理想,如果一味地增加用药量,甚至提高胰岛素的使用量,因受体不足,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此时,医生往往对患者会提出减肥的建议,但因职业区分,患者在院外没有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介入,缺乏系统规范化的体重调整与血糖控制的周期性指导,仍然会陷于药物依赖当中。
2、胰岛素分泌不足型。一个本来发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后来逐步变瘦,说明细胞内糖代谢不足,身体被迫动用脂肪和蛋白质异生来供应热量,令到人体越来越瘦。此时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下降,血浆胰岛素不足,更多的糖停留在血液,无法进入细胞,造成了细胞内糖不足,而血液里糖又过多的代谢紊乱现象。事实上这是二型糖尿病向一型转变的一个过程,胰岛功能虽未完全丧失,但也部分受损。对这一类型的患者,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胰岛素C肽反应下降。对此,健康管理的管控必须多元化,不能完全靠控制含糖食物来控制血糖。反而需要摄入一定的含糖食物,在医生指导下打一定量的胰岛素把糖送进细胞,来维持人体能量需要,否则会瘦的更加严重。
在这里,健康管理师要让患者明白,偏胖型的糖尿病,是身体里面的糖储备(转为脂肪)太多,细胞受体产生抵抗造成的。而偏瘦型的糖尿病,是细胞里面得不到糖,人体得不到能量供应,所以就会消耗体内储备的脂肪和蛋白质,从而变得更瘦。因此,使用合理的含糖食物并用胰岛素把糖送入细胞是偏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型糖尿病应该采取的必要手段。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又不是完全依赖胰岛素,患者虽然胰岛素分泌不足,但胰岛功能仍然有一定的功能。而在此时,运用中医的机能调理原理,配合一定的生活饮食调节,可以改善胰岛素的分泌,帮助身体的糖代谢功能得以部分好转,这是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型糖尿病的健康管理的角度和出路。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一但产生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功能的下降与衰退,其康复与恢复的时间是漫长的,其康复与恢复的程度是有限的。
3、混合型。即患者既有胰岛素抵抗,又有胰岛素分泌延迟,还有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情况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是已患糖尿病多年,各种药物和胰岛素都在使用者,因长期大量药物依赖,自身机体的代谢功能已严重下降所致。因引,在这里我们要认识到,单纯使用药物或胰岛素控糖是把双刃剑,高血糖若不控制好,会形成并发症。但若单纯使用医药控制手段,不结合生活饮食管控和机能调理,患者会引发机体衰退,使病情加重。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宣教特别重要。糖尿病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于早期的因肥胖而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型高血糖症患者,有机会通过周期性生活饮食管控、减肥来恢复正常,摆脱药物。但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可以通过健康管理丢掉药物。不管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型糖尿病,还是一型糖尿病,只要懂得合理用药,合理生活。不产生病情加剧或者并发症,其寿命是不受影响的。所以,健康管理要因人而异,因不同的类型而异,因不同的病情发展程度而已,实施精准健康管理。
1.本品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 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 2.对于1型A2型糖尿病,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3.本品也可与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健客价: ¥23用于2型糖尿病。 单药治疗:可作为单药治疗,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血糖控制。 联合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血糖控制。 重要的使用限制:由于对于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性尚未确定,故本品不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健客价: ¥47单药治疗 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与二甲双胍联用 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本品单药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推荐剂量为100 mg,每日一次。本品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 [CrCl] ≥ 50 mL/min,相应的
健客价: ¥911.本品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 2.对于1型或2型糖尿病,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3.本品也可与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健客价: ¥35配合饮食控制,用于:(1)治疗糖尿病。(2)降低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
健客价: ¥41适用于单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获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本品可单独用药,也可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
健客价: ¥6本品配合饮食和运动治疗,用于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或正在接受二者联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健客价: ¥126用于2型糖尿病。 单药治疗:可作为单药治疗,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血糖控制。 联合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血糖控制。 重要的使用限制:由于对于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性尚未确定,故本品不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健客价: ¥215配合饮食控制,用于:(1)2型糖尿病。(2)降低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
健客价: ¥66本品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当饮食和运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 -本品可作为单药治疗 -当二甲双胍作为单药治疗用至最大耐受剂量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本品可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 -当稳定剂量的胰岛素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本品可与胰岛素(合用或不合用二甲双胍)联合使用; -当稳定剂量的磺脲类药物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本品可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
健客价: ¥57.5本产品是已麦芽糖精,酪蛋白钙肽,高油酸葵花籽油,大豆油,果糖,麦芽糖醇,硫酸镁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功能试验证明,具有辅助降血糖的保健功能。
健客价: ¥137滋阴补肾,益气润肺,和胃生津,调节代谢机能。用于消渴症引起的多食、多饮、多尿、四肢无力等症,降低血糖、尿糖。
健客价: ¥7.5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用于运动,饮食、药物控制不佳时,使用本药能起到一定疗效。
健客价: ¥55辅助降血糖。
健客价: ¥488调节血糖、调节血脂。
健客价: ¥258用于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及运动锻炼不能有效控制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 当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能有效控制其高血糖时,瑞格列奈可与二甲双胍合用。治疗应从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降低餐时血糖的辅助治疗开始。
健客价: ¥63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气阴不足,瘀血阻络所致消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以及Ⅱ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1.5辅助降血糖。
健客价: ¥158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II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用本药不但有降 血糖作用,还可能有減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对某些磺酰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如与磺酰脲类、小肠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合用,较分别单用的效果更好。亦可用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健客价: ¥2.8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Ⅱ型糖尿病。
健客价: ¥25用于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及运动锻炼不能有效控制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瑞格列奈片可与二甲双胍并用。二者并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能达到协同功效。
健客价: ¥12本品配合饮食和运动治疗,适合使用沙格列汀和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以改善此类患者的血糖控制。(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健客价: ¥1061.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和/或运动疗法血糖水平未得到满意控制2型糖尿病病人。2.可作为单用磺酰脲类或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水平未得到满意控制的2型糖尿病病人二线用药。
健客价: ¥8.5治疗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健客价: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