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道】 应用三叶皮瓣修复鼻尖部皮肤缺损
23例的皮瓣术后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3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的色泽、质地及厚度相近,切口瘢痕隐蔽,鼻翼、鼻孔、鼻小柱及周围器官均未发生畸形,形态满意,功能良好。
医学护肤品的介绍
多形性红斑:可由药物引起的多形红斑,其皮疹特点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似豌豆大至蚕豆大,中央常有水疱,边缘带紫色,对称性发生于四肢,常伴有发烧、关节痛、腹痛等,严重者可引起粘膜水疱的糜烂、疼痛。
晒伤单纯属于日晒的伤害,当皮肤暴露于强紫外线下,出现红斑、疼痛、水肿,皮肤触痛和大泡。而光敏性皮炎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简单地说,发病原因是因过敏体质的人吃了光敏性食物,又接受了光照,引发过敏反应,发生了光敏性皮炎。
23例的皮瓣术后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3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的色泽、质地及厚度相近,切口瘢痕隐蔽,鼻翼、鼻孔、鼻小柱及周围器官均未发生畸形,形态满意,功能良好。
使用1mmol/L乙二醛处理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构建细胞衰老模型。用5~80μmol/L绿原酸和乙二醛共同处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出绿原酸的有效浓度。1mmol/L乙二醛分别与有效浓度的绿原酸(10、20、40μmol/L)共同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衰老细胞比例和衰老基因p16INK4amRNA的表达情况。
局部浸润麻醉后,采用超脉冲CO2激光将增生皮损大部分碳化去除。20min后涂抹20%ALA,隔离6h后,用卤素灯局部照射。治疗后第3天,皮损结痂脱落,彻底清除。
新西兰白兔皮下注入Tp后,背部在第6天出现红色丘疹,到第19天皮疹达最大并出现溃疡,形成硬下疳。第25天,全身陆续出现播散性二期梅毒疹。Tp0574和Tp0751mRNA水平在早期呈现上升趋势,到第15天达最高峰(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均P<0.05),其后迅速下降,在第27天有少许上升。标准化的Tp0751mRNA从第15天起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到第24天达最高峰(P<0.05)。
方法收集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腕部皮损及其周围皮肤活检标本,9例健康人腕部皮肤为对照,用逆转录PCR(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FABP5及DLD表达水平。
采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作为载体,成功构建了稳定的靶向沉默NCT基因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模型,为后续关于NCT基因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反常性痤疮的发病机制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腹部丘疹组织病理检查:部分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明显增宽,密集炎症细胞浸润灶,主要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炎症浸润灶两侧的表皮突下延呈抱球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梅花针叩刺或外涂咪喹莫特稍能延缓小鼠瘤体体积增长,提高小鼠生存率,而联合组能明显延缓小鼠瘤体体积增长,显著提高小鼠生存率,且IFN-α、IFN-β、TNF-α、IL-1β和IL-12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总之,梅花针叩刺能有效增强咪喹莫特抗SKH-1小鼠皮肤鳞癌活性及免疫学效应。
有研究认为,它是毛囊性扁平苔藓的一种特殊亚型,可累及所有类型的毛发。FFA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临床表现为前额发际线进行性后移,并可伴有眉毛、腋毛、阴毛的脱落和面部多发性肤色丘疹
将30只BALB/c雌性小鼠分为3组:凡士林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咪喹莫特模型组(模型组)以及IL-36α实验组(实验组)。用小鼠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估银屑病样小鼠皮损动态变化。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表皮层厚度。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检测小鼠皮损中IL-36α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皮损中CCL20的含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