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最易发生的就是冻疮,冻疮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当冻疮发作手脚痒得难受时,人们常常会为此感到困扰不已。
在寒冷的冬天里,要减少冻疮的发生或不长冻疮,唯有做好预防,否则冻疮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说长就长。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的预防冻疮的方法。
冻疮的预防方法
1、建议外出戴手套,天气特别冷的时候及时添加围巾、口罩、耳罩等。一定要保证脚暖和,穿上厚袜子以及保暖的鞋子,但不宜过紧过小。同时建议女性冬季尽量减少穿着长筒靴的时间,靴子不要包裹过紧,可以适当放大些码数。
2、在冬季,可以尝试冷热水交替洗手、脸、脚的方法,这样可以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耐寒能力,对防止冻疮有很大作用。
3、平时可以多做些局部按摩,主要是易发部位——手部、脚、腿和耳朵。同时,利用每天洗手、脸、脚的间隙,轻轻揉擦皮肤,至微热为止,以促进血液循环。
4、坚持体育锻炼,可改善周身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及机体的抵抗力,是预防冻疮的最好方法,例如跳舞、跳绳、踢毽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加强营养,在冬季体质虚寒的人可以适当喝羊肉汤御寒。
5、如在寒冷的环境中时间过久,如骑车外出,回家后马上要用温水浸泡受冻较重及局部受压的部位,或用揉擦按摩的方法加强局部的摩擦及运动,以迅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民间有“寒从脚下起”的说法,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而且,我们脚部的皮下脂肪又较薄,因而保暖性较差。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脚掌上还密布了许多与人体相通的小血管。因此,一旦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肠胃道以及其他内脏器官的疾病,并且,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和妇女痛经等病症。
所以,在一年一度的“倒春寒”到来之际,快来学一学,如何防冻脚。
【尾骨、脚心处贴上暖宝宝】
如果想要使双脚和内脏暖和起来,那么在尾骨上贴个暖宝宝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中医的长强穴,也就是行于后背正中的督脉的起始穴位,具体位于尾骨末端,阳气就是从这里开始生发,统领人体阳气,有“阳脉之海”的美誉。
暖宝宝贴在这里,不仅可以促进下半身血液循环更流畅,而且能使子宫、卵巢、膀胱等器官也因此变得更暖和。它振奋了人体的阳气,加速气血循环,人体自然会感到全身温暖。春寒料峭,穿上春意盎然的短裙、筒袜,就不必再担心身体、内脏会受凉了。
另外,还可以在脚心贴暖宝宝,因为双脚距离地面冷气最近,冷气最容易从双脚侵入人体。贴上暖宝宝,就能缓解地面冷气的影响。另外,脚心附近一个中医的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经常按摩、刺激、保暖涌泉穴,也有益于补肾壮阳、改善手脚冰凉症状。
【多穿袜子最里面穿五指袜】
“筒袜控”们,面对春天的气息,很难抗拒筒袜的诱惑。那么为了更好地防寒保暖,建议多穿几条筒袜。
接触皮肤的最里面一层可以穿吸湿性良好的丝质筒袜,然后再在外面套上棉质筒袜。如果仍觉得冷,可以以“丝质、棉质、丝质、棉质”的顺序叠加。为了防止穿得太多而导致血液不流通,最里面的两条可以使用五指袜。
穿上五指袜,可以把每个脚趾都分开,将脚汗从每个脚趾之间吸出来,不会因脚汗凉了而感到脚冷。另外五指袜还利于脚趾的活动,使脚部血液更加通畅,不容易冻脚。五个脚趾分开以后,脚趾之间经常处于干燥卫生的状态,不给细菌赖以生存的条件,还从源头上防止了交叉感染,抗菌除臭。
【睡前用热水洗脚】
热水洗脚视为重要的保健功法之一。的确,睡前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又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但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温度应以40—50摄氏度,时间以半小时内为宜。同时,饭后不宜马上泡脚,易影响消化,入睡前效果最佳。
【做一些局部按摩】
手按摩:两手合掌,反复搓摩,使其发热,然后左手紧握右手手背用力摩擦,接着右手紧握左手手背摩擦,这样反复相互共摩擦15-20次。
脚心按摩:坐床上,屈膝,脚心相对,左手按右脚心,右手按左脚心,两手同时用力,反复按摩15-20次。
腿按摩:坐床上,腿伸直,两手紧抱左大腿根,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后擦右大腿根,一下一上为1次,共擦15-20次。
耳按摩:以食指和拇指分别置于耳轮上部的前、后侧,沿耳轮由上而下揉捏8次,再由下而上揉捏8次,有防治耳壳冻疮的功效。取适量食醋在火上加热,然后取消毒纱布一块蘸醋外敷患处。
【多做运动不怕冷】
加强体育锻炼,比如:慢跑、登山等。运动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神经末梢血液流通不足等症状,运动时以微汗为宜。平时加强手部和脚部运动,比如:经常搓手,工作学习闲暇时多活动脚腕。久坐或久立的人必须重视工间操,多做手足和腰部活动,以加强血液循环。
【喝姜汤终极暖身】
众所周知的防寒终极方法,就是喝姜汤。生食姜,姜中的姜辣素可以有效对抗感冒。建议大家把姜加热后服用,加热后的姜会产生一种叫姜烯酚的物质,它通过刺激胃壁使得血流畅通,促进气血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产生身体热量。出门前,不妨先喝碗姜汤暖暖身,带着一身热乎气才能真正地绽放美丽。
熬姜汤一般挑选表皮颜色鲜艳、柔软、外形饱满、没有裂口的新鲜姜。姜皮含有很多营养成分,因此熬汤时应该少去或不去皮,另外还可以配上养血、活血的红糖,甜辣适口,趁热喝下,还能帮女性祛除风寒、缓解痛经等不适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有胃溃疡等肠胃疾病、阴虚火旺、目赤内热体质的女性都要少喝,以免刺激肠胃诱发旧病,或引发肝火过盛。
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疾病,如毛囊炎、疖肿、脓疱病、外伤感染及湿疹感染等;收敛烧伤、烫伤、冻疮创面,防止细菌感染;预防并治疗湿疹,各类癣病、丘疹性荨麻疹继发感染。
健客价: ¥12排脓,拔毒,去腐,生皮,长肉。用于烧伤,烫伤,挫裂创口,老烂脚,褥疮,手术后创口感染,冻疮溃烂,慢性湿疹及常见疮疖。
健客价: ¥19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及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及冻伤。
健客价: ¥16.5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及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及冻伤。
健客价: ¥18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及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及冻伤。
健客价: ¥28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及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及冻伤。
健客价: ¥36.19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及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及冻伤。
健客价: ¥44.65消肿,止痛,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用于冻疮,Ⅰ-Ⅱ度烫伤, 手足皲裂及小面积轻度擦挫伤
健客价: ¥25消炎止痛,局部降温。适用于跌打扭伤、骨折痛、肩周炎、腰背肌肉痛、冻疮等。对炎症初期的红、肿、热、痛等尤其为适宜。
健客价: ¥59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关节疼痛,腰背酸痛,扭伤瘀肿,及慢性关节炎和未溃破的冻疮。
健客价: ¥30用于早期冻疮、皲裂、溃疡、湿疹及浅表性静脉炎和软组织损伤。
健客价: ¥16能有效隔离风沙、寒风、干燥等外界对皮肤造成的伤害,防止皮肤干燥、开裂及冻疮,经常使用可令肌肤保持润泽,光滑。
健客价: ¥6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关节疼痛、腰背酸痛,扭伤瘀肿及慢性关节炎和未溃破的冻疮。
健客价: ¥14.5用于急慢性皮炎、湿疹、冻疮、轻度烧伤、烫伤等。
健客价: ¥12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关节疼痛,腰背酸痛,扭伤瘀肿,及慢性关节炎和未溃破的冻疮。
健客价: ¥10活血通经、止痛。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而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对冻疮也有一定疗效。
健客价: ¥10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关节疼痛、腰背酸痛,扭伤瘀肿及慢性关节炎和未溃破的冻疮。
健客价: ¥8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关节疼痛、腰背酸痛,扭伤瘀肿及慢性关节炎和未溃破的冻疮。
健客价: ¥13.5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关节疼痛,腰背酸痛,扭伤瘀肿,及慢性关节炎和未溃破的冻疮。
健客价: ¥2.81.各类湿疹:急、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等。2.各类皮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3.皮肤瘙痒症、外阴瘙痒症等。4.其他皮肤病:痤疮(粉刺)。丘疹性荨麻疹、冻疮红斑等。
健客价: ¥10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骨痛,伤风感冒,头痛,肚痛,心胃气痛,冻疮。
健客价: ¥5.8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骨痛,伤风感冒,头痛,肚痛,心胃气痛,冻疮。
健客价: ¥21.5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扭伤,风湿骨痛,治疗手、足、耳部位的I度冻疮(急性期),症见皮肤肿胀、瘙痒、疼痛。
健客价: ¥15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肌肉疼痛、颈肩痛、腰痛、跌打扭伤、关节疼痛以及冻疮。
健客价: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