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
本文原载于上海交通大学思政老师梁钦公众号(fudaoyuanniangqin),由我进行初稿撰写,梁钦老师进行修改整合。由于有同学提出建议认为这样对我不好,梁钦老师在权衡下暂时删除了文章,因此现在先在个人公众号进行推送,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朋友,以下是原文。
作者姜嘉谋是交大去年的毕业生,现在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市场学研究生。嘉谋说这篇稿子实名时,我着实有点担心。因为社会可能对
抑郁症还有很多的误区。嘉谋说实名投稿就是想给相同经历的朋友们鼓励,他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对待抑郁症,患者少走弯路,社会更加理性。我尊重他的决定。
先说说我自己的情况。2013年下旬,我前往欧洲某国进行学期交换,那段时间由于性格、生活以及学业等种种因素吧,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不想做事情,对于平时喜欢的东西提不起兴趣,生活懒散,正常的日常生活如吃饭、学习等都不想去做。那时我怀疑自己是抑郁症,在网上咨询了医生后,医生告诉我这可能是抑郁状态,而并非抑郁症,还没有达到患病的程度。而确实,当我回国后,这样的状态就自然而然消失了,但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这样不同寻常的感觉。
2014年下旬时,由于很多事情积压在一起,很多事情进展地非常不顺利,再加上一个人在外租住很少和人交流,使得状态越来越差,12月的时候,自我糟糕的感觉已经完全超越了2013年时的心理状态。
当时比较明显的表现有:
1.正常生活很难继续,可以一整天躺在床上不吃饭不喝水也不想上厕所;对于一些重要的同时又迫在眉睫的事情,比如期末考试和学校申请,及时火烧眉毛也不愿意去做;对于曾经所有的爱好都不屑一顾;
2.严重睡眠障碍,一方面是生理上,比如一个晚上躺在床上,不玩儿手机关着灯什么也不做彻夜未眠,也有心理上的,比如有时明明已经很困倦,但是非常不想上床,即使躺在床上,眼皮都快睁不开了,也不愿意闭眼去睡觉;
3.非常不愿意出门,身处在一群陌生人中会感到恐慌。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一旦有电话手机响起内心就会非常恐惧,所有电话一概不接,不到迫不得已绝对不会出门;
4.思维缓慢。一个简单的问题会思考很久,以前熟悉的操作变得很不熟练,并且动作缓慢。以前说话很快,当时变得说话很慢,同时思维也变慢;
就是在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的状态下,我选择了去就医,而当时选择的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网上预约到了应颖医生。在精神卫生中心,跟应医生聊了很久,包括自己现在的状态,内心的想法,可能担忧的事情以及不能跟朋友述说的事情,之后在她的建议下做了相关的心理量表,自测显示我当时的状态是中度焦虑和中度抑郁,同时对于我性格的分析和状态的分析,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准确的。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进行药物治疗,服用的药物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同时加上右
佐匹克隆片进行
失眠情况的辅助治疗。而之后在春节前,我又前往北京回龙观医院,找刘华清大夫等三位医院专家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会诊,那时将药物换为了进口药物,同时加大药量到一日20mg,再加上安律凡阿立哌唑片进行强化治疗(当状态非常不好时)。从那时起我的用药情况就基本稳定下来。
但也要在之后经过一个春节假期的修养,我感觉或许状态会好一些,因此在开学之后便飞回了上海。在准备回上海的时候一切都非常正常,但是当我登上飞机的那一瞬间,我突然非常地排斥、厌恶、感到害怕,而结果导致我在上海仅仅呆了一个晚上,不到20个小时就匆忙离开。
之后就是为期半年的休学时间。在这期间,我的状态也是不断波动,好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和以前状态最好的时候别无二致,而难受的时候又像最严重的时候那样,成天在床上没有任何想法,甚至出现了轻微的
自杀倾向。当中我持续进行药物治疗,病情逐渐稳定。
之后,我从交大顺利毕业,并且申请到了美国的的高校读研。现在比较稳定了,药物从国内带的,一直没有停,我的状态总体比较良好。
一路回忆,我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这个疾病,患者少走弯路,社会更加理性。这也是我向娘亲投稿和公开我的身份的初衷。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深刻体会:
一、知道自己有问题后一定要去看病,并且是去正规的大医院(如三甲医院)。
其实一开始想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时,也纠结过是否要去医院,同时当我第一次踏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大门时,听到门诊里不时传来尖叫声时,内心产生过一定的恐惧,毕竟普通大众和精神类疾病的接触还太过稀少。我知道疑似患者并没有任何就医的想法,大家有很多的心理误区:要不就是觉得只是一个心理问题而已,自己得的自己就可以好起来;要不就是不相信医生,觉得心理问题看医生就是被骗钱。此外,我国一直有用"神经病“骂人的传统(实际上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种种因素一方面导致潜在的抑郁症患者更加排斥去就医。为什么要看呢?后面二、三点中我会说明。
二、要正视疾病,抑郁症只是一种正常的疾病。
抑郁症患者需要正视自己,这是一种正常的疾病,和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什么的没什么太多区别,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知道,不同的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对于他人的评价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可能处于同一个环境中,有的人就是觉得无所谓,但有一些朋友却是会感觉到难堪或者羞愧。此外,抑郁症在治疗过程中,甚至是在被认为治愈后都会存在反复的情况,而且是非常普遍的,因此朋友们千万不要因为出现情况的反复就自暴自弃,一定要知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很多事都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
三、要遵医嘱,要正确服药
很多人会认为抑郁症就是纯粹的心理问题,因此会觉得抑郁症吃那么贵的药,纯粹是坑钱的。可是并不是如此呀,就像我在就医时医生告诉我的,现在医学界对于抑郁症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包括
遗传因素、突发情况或者长期的状态不佳等等。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精神失常类的疾病。西药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代谢、与受体的结合等来调节神经递质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的”。所以,有抑郁倾向了一定要去正规的大医院就医。
四、适当时候寻求亲友的支持
一开始我没有选择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因为当时的我有点无所适从,而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的状态已经非常的差,连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没有状态去处理,更不要谈和别人谈论自己的情况了。其实是父母得知我没有参加考试,赶到上海来看望我,才得知了我的情况,这是被动地被知晓,而非主动地告知,也是别无选择。但是现在我一直很感谢父母的关心和支持。
五、社会大环境的认知并不能马上改变
在当今这个社会,大部分人对抑郁症的了解还比较狭隘,很多人甚至对抑郁症患者带有一定自然的歧视,比如认为抑郁症患者会莫名其妙杀人之类的?社会大环境如此,这不是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的,但是也只有我们每个患者和相关的志愿者都行动起来,才能逐渐改变大家对我们的认知。
有朋友讲到,自己不能歧视自己,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外界对于我们的看法很多时候会影响到我们的康复,或好或坏。我刚开始决定公开自己抑郁症的时候很困难,但现在我和周围的人谈论起自己的情况已经非常自然,因为我很了解自己的情况,我知道抑郁症就是一种正常的疾病,就像身体上感冒一样,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必大惊小怪或者很特别的看待。同时抑郁症也不仅仅是心理上的问题,也和生理有关系,所以在情况到达一定程度后需要坚持服药,也是正确的做法。
最后是一些补充在这里的自己的话。其实我很多朋友早就知道了我的情况,大多数也都很理解并且支持我。其实我个人认为,抑郁症的患者或者是潜在患者,并不一定需要特别的关心或者关注,比如小组作业,虽然是抑郁症,但这也不是少做事情或者不做事情的理由,如果队友愿意主动多承担任务是情理之外的善良,抑郁并不是一个能够让你养尊处优、逃避责任的合理的借口,不是一个万能的挡箭牌,让你认为你有这方面的疾病别人就理所应当让着你。但实际上,抑郁又确实会影响很多,像我很多时候会喜欢一个人呆着,会一段时间(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不太愿意说话或者交流,这并不是疾病发作或者心情不好导致,和抑郁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因为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性格,而在这种时候当然会希望他人的体谅和支持,但如果他人没有,那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权衡自己的心里舒适和大家的利益之间的平衡吧。因此在这里向不少朋友道歉,有时在大家都很开心玩耍的时候,我会自己呆着默不作声,在小组讨论时会不愿意发言,在大家跟我聊天时会回很少的话,其实都是如此。
其实更多需要的是一份相互理解就好,知道对方这么做的一些原因,或许并不是因为羞涩不敢说话,不是因为不想跟你们玩自己高冷,更多的是一些周期性或者短期的心理状态变化。作为抑郁患者的朋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期望或者要求他们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关心,但渴望的是一份理解,求同存异。毕竟我们也知道,抑郁不是我们逃避的理由,也会去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毕竟我们也知道在社会中,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也不会愿意因为自己的问题影响到他人的生活。
其实抑郁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它对我的状态或者心情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部分的性格。就像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发的,现在自己没有太多愿望和欲求,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想,这并不是因为心情低落所以觉得生活无趣,而是因为经历过很多内心的思考,使得自己的看法变了很多。现在觉得,更重要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以后挣不了几个钱,就算自己孤独终老,就算同学会见面大家都穿红着绿而我一穷二白,但如果自己能坦然接受,不觉得不开心,其实就是最好的事情了。之前跟群里的朋友讨论过人生意义的问题,我觉得我现在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不影响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做自己开心的事情,并且帮助更多的人就好了,因为说不定哪天就是最后一天,活着的时候想着过好每一天,不带遗憾的离去,其实就是最大的恩赐。
从自己状态保持稳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多也跟很多朋友,特别是交大的同学一起做了很多关于抑郁的科普和互助工作,但我们的力量依旧太小,因此近来联系到交大的支持,特别是梁钦老师也非常愿意跟我们一起进行大学生之间的抑郁互助工作。非常感谢群里的每一位朋友的加入和支持,但更加感谢的是,一直以来在身边和我一起度过最困难时期,以及还会一直一起走下去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