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会认为甲亢并不严重所以也不当会事,直到病情严重了才想起了治疗,现在专家告诉你得了甲亢可以治愈,有些患者患有甲亢很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对于治疗的效果始终不是很明显
甲亢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期间不仅要有效地控制病情,使血液中的T3、T4指数保持正常,还要防止发生甲减、甲状腺持续肿大、突眼症、白细胞减少症和肝功异常等不良反应。
长期或过量使用含碘药物,临床上产生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如心悸、多汗、手抖、大便增多等,在排除了其它原因引起的甲亢外,就是药物引起的「碘源性甲亢」。
主要是指病人的甲亢确实是由于弥漫性毒性的原因引起的(如免疫原因导致的Graves病),而不是破坏性导致的甲亢(如亚甲炎、无痛性甲状腺炎等)。如果是Graves病,也并不是急着马上就开药,需要评估患者能不能现在吃药:
哺乳期用药对婴儿可能造成危害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测定乳汁中抗甲状腺药物浓度。较早的研究显示,PTU半衰期为90min,在乳汁中4h排泌的总量相当于平均口服量的0.025%,24h为0.077%。
新生儿出生后3天,必须采集足跟血检测促甲状腺素(TSH),如果TSH有问题,应该进一步采集静脉血检测TT4、TSH、TPOAb以及TRAb。TPOAb高于正常提示甲减的可能性大,TRAb升高提示甲亢的风险较高。
患者,女,52岁。因「乏力伴体重下降1个月」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乏力,体重较前下降约2kg,偶有怕热、多汗,无心悸、手抖、腹泻等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2年前绝经。
经历反复的「亢战」后,「敌军」好像还是很活跃哦,此时的你是否有想到一种病呢?这么一提醒,你的钛合金大脑应该有答案了吧,哈哈,原来是隔壁老王啊!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均可产生皮疹、发热、皮肤瘙痒、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症、中毒性肝炎、血管炎等,但是甲巯咪唑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的;丙硫氧嘧啶是非剂量依赖性的[13]。
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ATD)有甲巯咪唑(MMI)、丙基硫氧嘧啶(PTU)等。治疗方法总体上可分为滴定法和阻断-替代法,二者疗效相当,总疗程一般需1-1.5年。
借助超声实时引导使用化学消融(无水酒精、冰醋酸、聚桂醇等硬化剂)或热消融(射频、微波、激光)治疗符合适应证的甲状腺良性结节(benighthyroidnodules)以及使用热消融技术治疗微小癌(micropapillarythyroidcacinoma),部分患者能达到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