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儿童用药 > 深度解读“重庆疫苗”事件&宝妈应该get什么新技能?

深度解读“重庆疫苗”事件&宝妈应该get什么新技能?

2017-01-07 来源:口袋育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山东疫苗”事件过去没几天,现在又爆出“重庆疫苗”事件;就我们口袋育儿来说(微信号:koudaiyuer),感觉很吃惊,为什么会这样?!

   深度解读“重庆疫苗”事件&宝妈应该get什么新技能?

  “山东疫苗”事件过去没几天,现在又爆出“重庆疫苗”事件,感觉很吃惊,为什么会这样?!疫苗,事关千家万户的宝宝,可以说是孩子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为什么接二连三出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重庆疫苗”事件从5月13日家长在网上曝光,到5月16日调查组火速给出结论,一些关键环节却语焉不详。因此这篇文章,我们将完全基于官方调查报告,不信谣,不传谣,以事实和逻辑向宝妈们深度解读“重庆疫苗”事件
 
  1|“重庆疫苗”怎么了?
 
  5月13日,网上社交媒体多处转发讨论: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花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彭某在给宝宝接种“五联”疫苗时,家长发现使用的注射器与原装注射器不一致。五联疫苗大家都知道的,比较贵一针800多元,五联疫苗的注射器是和疫苗包装在一起专用的蓝色注射器。但家长发现护士彭某给宝宝打的时候,用的是普通的白色一次性注射器。
 
  因此家长怀疑护士彭某用普通的、便宜的疫苗“掉包”冒充五联疫苗。当要求医生护士解释时,他们也没多少解释就跑了。愤怒的家长于是围堵住医院,引起群体聚集事件,以及网上社交网站广泛传播
 
  此事件经过联合调查组调查,三天后给出的结论是:
 
  经调查,未使用原包装注射器是因为接种护士彭某当天接种“五联”疫苗时,因操作不慎导致注射器针头受到污染,为避免感染,彭某便从操作台另取一支一次性注射器来替代原装注射器。因彭某当时未向家长解释,导致家长产生怀疑,认为疫苗被“调包”
 
  但与此同时,调查组认为:
 
  现已初步查明,彭某及涉事卫生服务中心职工龚某、程某、彭某某等4人有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行为,已涉嫌犯罪。为逃避检查,他们将采购的部分疫苗不入账、不开发票,不如实、不规范填写相关记录,造成部分接种疫苗登记记录与实际接种疫苗情况不一致。鉴于彭某、龚某、程某、彭某某已涉嫌犯罪,5月15日,公安机关依法对该4人予以刑事拘留
 
  2|这么巧?
 
  在解读官方的调查报告之前,需要向宝妈介绍一下:一家医院的疫苗管理牵涉的环节很多,一般单个医生或护士是很难弄虚作假,很容易被同事发现;但是如果若干部门的人合谋,形成“窝案”那就容易多了——重庆疫苗事件,目前一下就抓了4个人,很明显这是“窝案”!
 
  现在官方的结论实际上是说,这家医院疫苗出了“窝案”,但是,巧不巧的,犯事的护士被发现的这次还确实是“冤枉”她了——这次没“掉包”,只是正常的更换针头。这就好比一个小偷团伙,后来也发现他们确实偷了很多东西;但是恰恰抓住小偷的那次,他没偷你,他只是捡起你自己掉地上的钱包。
 
  不是说没有这个可能,但这也太巧了啊!
 
  3|另一起“掉包”案
 
  其实就在一个多月前,江西儿童医院,一家三甲医院就发生了一起药品“掉包”案。此案已经查证属实。那次也是护士,在给4岁的孩子输比较贵的丙种球蛋白时,被家长现场抓获,发现护士输的其实是葡萄糖!根本就不是药!事后该护士解释说,自己遗失了一支患儿的丙种球蛋白注射剂,因为担心受罚,就用葡萄糖冒充了
 
  而且不只国内,监管很严格的国外也有类似案例,也是护士。为了吸毒,美国的一名男性护理偷换了患者的镇定类药物,导致患者感染乙肝。国外这个案例,可能要被重判14年。当地卫生部门对可能涉及的1000多名患者全部免费复查。
 
  当然这些事情是个案。我们用这些个案想说的是,药品“掉包”这种常人不敢想象的人命关天的事情,其实还是会发生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重要的是这些事情发生之后:信息是否公开,让公众能有所警惕;相关患者能否得到仔细的复查,以排除潜在风险
 
  回头看看重庆的这些宝宝呢?把4个犯罪嫌疑人抓进监狱,调查组出一个结论,这个事就结束了吗?
 
  4|宝妈应该get的“新技能”
 
  这些事情也没法说的太细了,细思恐极。不抱怨!我们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我们自己吧。宝妈,你现在需要get一项新技能:就诊自拍!
 
  在医院的任何治疗环节,比如处方、取药、喂药、打针、输液等等环节,一定要手机自拍保留证据!自拍的内容包括病历、处方单、药品外包装、孩子的状态等等。这一方面是督促医生护士不要犯错,另一方面也是为宝宝治疗形成一次完整的病历,以备日后所需。
 
  但与此同时,宝妈也不要与医生产生对抗情绪。中国医生特别是儿科医生,总体来说非常不容易,很辛苦!害群之马毕竟是极少数!治疗宝宝疾病的时候,要信任医生,要以医生的意见为主——除非医生的意见明显违背了医疗指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