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基因编辑技术再获新突破

美国著名华裔科学家MIT张锋教授团队是该领域的领先小组之一,最近发表论文提供了一种更好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他们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在细菌蛋白库中寻找更理想的DNA切割酶,获得了成功,使该技术超更简单、更便宜、更快、更准等方向上迈进一大步。

端粒启发,新科研环境下的 Omega-3

刚刚结束的伦敦 2015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ESC 主席 Fausto Pinto 教授提出,心血管疾病已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全球 51% 女性、42% 男性的死亡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

最新发布
2018-07-23

只要活得够长,衰老就追不上你!科学家发现,105岁死亡风险即进入平台期,人类寿命极限远比我们想得更长

1825年,著名数学家BenjaminGompertz提出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Gompertz死亡率定律[3]。简单来说,在较为单纯的、受保护的环境中,与年龄无关的死因可以忽略的情况下,人的死亡风险是一个随着年龄呈指数增长的函数。

2018-07-23

别担心!迄今最大规模临床试验、万名婴儿16年随访证实,奶粉喂养的宝宝不比母乳喂养的笨 |

在最近的PLOSMedicine杂志[1]上,一项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指出,尽管母乳喂养对儿童的神经认知能力发育有益,但是这种效果并不能持续很久。

标签: 奶粉 母乳 免疫系统 
2018-07-23

生酮饮食助力抗癌实锤!科学家发现生酮饮食能够帮助抗癌药抵挡胰岛素的干扰,大幅提高治疗效果

2013年,FrederickHatfield因一段CBN采访视频一炮走红[2]。他本身是运动健将,富有而有名,但是不幸的是,他患上了癌症,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的骨骼。他看了好几名医生,却都得到了同样的回答——他活不过三个月了。

2018-07-23

再熬夜就真傻了!科学家发现长时间缺乏睡眠会显著降低认知能力和注意力,自己都发现不了

科学家们将睡眠不足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实实在在的睡眠时间明显过短,在非睡眠时间不用长时间保持清醒,也就是单纯的睡得少,比如熬夜看球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这场世界级的狂欢让他们主动放弃睡觉,虽然晚上只能睡3、4个小时,这就是球迷们心中的爱。

2018-07-23

《细胞》子刊:揭秘梦中杀手!科学家首次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偏爱在凌晨形成的原因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有多种学说,其中最受研究人员支持的当属“内皮损伤学说”。这个学说认为,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内壁上,造成了功能性损伤。

2018-07-23

《自然》:科学家首次证实,肿瘤中存在大量与癌症不相关的“吃瓜”杀伤性T细胞,难怪有些患者对免疫治疗没反应

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恢复T细胞消灭癌细胞的能力,从而给患者带来显著和持续的临床反应。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仅有一部分患者能从治疗中获益,大部分患者对这种疗法还是不响应。

2018-07-23

衰老能在细胞间传染?!科学家证实少量衰老细胞即可导致身体机能衰退,清除它们可将健康寿命延长36%

衰老细胞虽然不再自我复制了,但是它们仍旧具有代谢活性,它们的一大特征就是以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蛋白酶为主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2]。这种表型与许多年龄相关的慢性病都有关系。

2018-07-23

科学家首次证实,啪啪啪前的环境温度会刻在精子里,影响后代的健康!温度越低,后代越不容易吃胖

对这个现象啊,科学家有很多种解释。其中有一个说法非常有趣,它认为这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有关。正是由于男性生殖器的独特结构,导致它可以感知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后代的健康。

标签: 温度 健康 生殖器 
2018-07-23

《自然》子刊:1型糖尿病首次有了新疗法!临床试验证实,已使用了30年的降压药还能有效治疗1型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就得每天老老实实刺手指测血糖,而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1型糖尿病患者更是要早早开始注射胰岛素治疗,不便之处就更多了,每天离不开的胰岛素需要低温保存,所以患者出门旅游都难……更别说胰岛素打多了还可能导致危险的低血糖。

2018-07-23

JAHA:干了这杯茶!8万中国人队列显示,一周四杯茶心脏病风险或降低8%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GaoXiang教授和河北省唐山市开滦总医院的吴寿岭教授就合作开展了这么一项研究。他们分析了8万多名中国人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与喝茶的关系,随访了6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