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健康头条 > 高风险疾病 看完还敢小看便秘吗?

高风险疾病 看完还敢小看便秘吗?

2019-04-23 来源:医师报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便秘首先要查找原因,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肠道器质性病变、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疾病等,器质性便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上要寻求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我国慢性便秘患病率逐年上升。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便秘患病率为3%~17.6%,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女性多于男性,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高达22%。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便秘是一个没有太多威胁性的临床症状,常常低估或错误地认为便秘对于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不大。其实,慢性便秘是“高风险”疾病,对人体具有慢性损害,心脑血管病、结直肠癌等风险均增高。

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倡议将3月28日设立为“中国便秘日”,至今已是6次,协会每年通过举办“绿丝带行动”等一系列健康科普活动,使更多人了解肠道知识,关注便秘,重视便秘。

慢性便秘的风险

心脑血管病风险增高

2016年发表的一项对72014人进行的长达20年的随访(JACC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便秘者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均较正常人显著增加。

结直肠癌肿瘤风险增高

2014年一项包括28854例慢性便秘患者和86562名非便秘者的研究显示,慢性便秘者结直肠癌和息肉风险均显著增加。

其他类型肠道疾病风险增高

2005年《胃肠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包括105130例慢性便秘者和1266547名非便秘者的研究显示,慢性便秘者粪便嵌塞、肛裂、痔疮、结直肠溃疡风险均显著增加。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007年一项包含7个国家共2870例便秘患者的问卷调查显示,便秘显著降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生理总评分(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等)与心理总评分(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都比较差。

不满意与不重视并存

便秘患者满意率最低

2017年罗马基金会亚洲工作组针对1376例功能性肠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便秘患者大多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满意率36.6%),在所有功能性肠病里面满意率最低。

医患双方均不够重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化虹教授指出,究其原因,医生倾向于关注和治疗消化不良等更明显的症状。医患双方均对通便药物的使用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不用药或用错药。比如,误用上胃肠道促动力药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慢性便秘。

中断用药影响效果

调查显示,70%~80%的便秘患者因担心药物潜在副作用、效果不佳等原因未能坚持足疗程用药。并且,与美国、拉丁美洲、欧洲人相比,亚洲人最不爱吃通便药。

其实,指南中真正建议避免长期使用的只有刺激性通便药。

常规通便药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周达到充分作用,部分患者没等药物完全起效就以为“无效”而停药。

另一方面,与所有功能性疾病一样,慢性便秘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并非恒定不变,而是波动的,不少患者把症状波动视为痊愈而擅自停药。

寻求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

王化虹教授

便秘首先要查找原因,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肠道器质性病变、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疾病等,器质性便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上要寻求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

改善生活方式是重要手段

规律锻炼、优化饮食是肠道健康的基础,对所有人都适用。

饮食太精细食物或果蔬、水摄入不足是导致便秘最重要的因素。食物消化完后如果残渣太少,结肠内不能形成足够体积的粪便,就难以产生便意。因此,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普通食物,减少高脂、高糖饮食。

水分补充不足时,肠道内粪便会因缺少水分而使大便干硬,正常成年人每天建议饮水约2000ml。

运动运动能刺激胃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要保证一定量的身体活动,方式不限,可以散步、慢跑、做体操等。同理,鼓励胃肠手术后的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目的就是促进肠蠕动恢复。

精神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大,心情压抑,都会引起肠道蠕动紊乱或抑制。不过不同的人表现不同,有的容易腹泻,有的人却容易便秘。

排便习惯人体有两个排便“天然时段”:一个是早上起床的“生理反射”;另一个是吃完饭后的“胃-结肠反射”。

早上一觉起来,由躺变坐再到站,肠道蠕动会增多,加上神经调节,肠道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蠕动波,帮助排出大便推。

餐后,胃结肠反射明显,造就另一个排便“天时”。因此唤醒天然的排便反射对于改善便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理选择通便药非常关键

王化虹指出,合理选择通便药非常关键,选用通便药时应考虑循证医学证据、安全性、药物依赖性及价效比。

渗透性通便药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蠕动,如乳果糖、聚乙二醇。(Ⅰ级证据,A级推荐)

容积性通便药通过补充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体积来发挥作用,如纤维素。Meta分析显示:膳食纤维在排便频率方面优于安慰剂。

刺激性通便药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道运动,刺激肠道分泌,如比沙可啶、蒽醌类、番泻叶、芦荟等。此类通便药不建议长期使用。

其他还有粪便软化剂、润滑剂、促动力药、灌肠药和栓剂等。

足疗程用药

通便药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足疗程用药,防止按需给药或中断用药。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建议:根据患者便秘特点选用通便药,疗程2~4周。若治疗无效,可考虑加大剂量或联合用药。

国外指南推荐的治疗时间更长,至少4周,即使便秘得到缓解了,也应坚持再服用数周。如2018年NHS《便秘常规治疗指南》推荐在恢复正常通便习惯后,继续以维持剂量持续给予通便药数周。2016年西班牙《成人IBS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服药4周后再评估效果,以决定下一步治疗选择。

肠道微生态解决便秘的良方?

王邦茂教授

肠道微生态失衡加重便秘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天津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王邦茂教授等研究证实,便秘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含量减少,产甲烷菌、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等增加。在健康肠道中,不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被菌群酵解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肠pH值,增长肠道分泌和结肠运动。当黏膜和肠道内菌群失调,会导致甲烷产生过多,从而减慢结肠运动,并增加重吸收,进而导致便秘。

该团队的研究还发现,慢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可使小鼠各项排便指标减少,并且诱发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提示慢性便秘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但因果关系的确定、致病细菌及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菌群失调影响自闭症

王邦茂团队曾接诊一例慢性便秘合并自闭症患儿,间断便秘10年,排便费力,大便干结,3~4d/次,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入院便培养结果示:大肠埃希菌50%,粪肠球菌50%。专科就诊确诊自闭症,病史10年,行为训练干预效果欠佳。接受粪菌移植后,患儿便秘症状改善,自闭症状亦有改善。

王邦茂指出,菌群失调对便秘及自闭症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