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医药科研 >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初始治疗:棘白菌素还是氟康唑?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初始治疗:棘白菌素还是氟康唑?

2018-01-10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美国感染协会(IDSA)2016年更新了念珠菌病诊治指南[3],与2009年指南[4]相比,主要区别是对初始治疗的推荐。在2009年指南中,对成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初始治疗是氟康唑或棘白菌素。

  侵袭性念珠菌病是常见的院内感染,病死率高,念珠菌血症是主要感染类型。ICU血流感染中念珠菌血症列第4位,病死率高达40%[1],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免疫抑制、入住ICU、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念珠菌定植,与腹部手术、留置导管、肠外营养等医源性因素关系密切[2]。

  一、欧美新指南推荐首选棘白菌素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氟康唑地位降低

  美国感染协会(IDSA)2016年更新了念珠菌病诊治指南[3],与2009年指南[4]相比,主要区别是对初始治疗的推荐。在2009年指南中,对成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初始治疗是氟康唑或棘白菌素。同时提出,对重症患者倾向使用棘白菌素,在光滑念珠菌感染中,首选棘白菌素。2016年指南则明确提出,推荐棘白菌素作为初始治疗,氟康唑作为备选治疗方案,仅仅当患者非重症、无氟康唑耐药风险时才考虑应用;在光滑念珠菌感染中,如果选择氟康唑,则需要药敏试验证实氟康唑敏感,同时剂量应加倍。

  欧洲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性疾病学会(ESCMID)2012年关于念珠菌病发布的一系列针对非粒细胞缺乏宿主因素的指南[5]中,念珠菌血症也首选棘白菌素治疗,氟康唑的推荐级别为C级,不推荐其作为一线治疗。

  二、欧美国家侵袭性念珠菌病原谱和耐药率发生变化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欧美国家念珠菌的病原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美国,侵袭性念珠菌病原谱的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虽然白色念珠菌仍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但光滑念珠菌比例明显上升。一项1997—2003年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光滑念珠菌占9.5%~12.0%[6],而到2006—2011年,这一比例增至21.7%~23.3%[7];类似的,美国抗真菌监测项目(SENTRYAntifungalSurveillanceProgram)数据显示,念珠菌血症中,光滑念珠菌的比例从1992—2001年的18%增加至2001—2007年的25%,氟康唑的耐药率也从9%增至14%[8]。同时,近平滑念珠菌的发病风险也在升高,这在成年患者中更为明显[9]。

  三、棘白菌素治疗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体外活性和临床疗效的优势

  棘白菌素具有强有力的杀菌活性,其杀菌机制为抑制葡聚糖合成酶从而破坏细胞壁,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存在重合,因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的念珠菌仍有活性[10]。对氟康唑不敏感的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的MIC也很低[11],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棘白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也较氟康唑低[12]。

  在3种棘白菌素(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的比较中,棘白菌素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疗效相当[13,14,15];而肾毒性副作用低,其使用也比两性霉素方便得多;在肾功不全和透析患者中不需调整用量,药物间相互作用少,也是棘白菌素应用中的优势。

  在棘白菌素与氟康唑进行直接比较的临床试验中,前者也体现出优势。2004年3—10月一项全球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阿尼芬净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总有效率高于氟康唑(75.6%比60.2%,95%CI3.9~27.0)[16];在2011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阿尼芬净治疗危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有效率也高于氟康唑(70.8%比54.1%,P=0.034)[17]。对于两种药物对预后的影响,一项基于病例的对既往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应用棘白菌素与降低病死率相关[18]。

  四、棘白菌素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局限性

  首先,在某些特定部位的感染中,棘白菌素并非首选推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眼、泌尿系统。这主要是因为棘白菌素在这些部位的浓度不高[19]。在这些情况下,指南推荐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或氟康唑进行治疗。

  其次,相对于氟康唑,近平滑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的MIC较高,这使人们对棘白菌素抗近平滑念珠菌的疗效产生担忧。在针对近平滑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均表明,初始治疗应用棘白菌素与应用其他药物相比,临床结局无显著差异[20,21]。

  最后,尽管不常见,但已发现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对棘白菌素也存在耐药问题[22,23],两者均与念珠菌葡聚糖合成酶基因FKS1的突变有关[24,25],进而造成体外MIC升高和治疗失败。虽然整体耐药率不高,多见于小样本或个案报道,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应注意监测[9,26]。针对这种情况,IDSA指南中指出,对于曾有棘白菌素应用史、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进行棘白菌素的药敏检测。

  五、应用欧美指南应结合中国念珠菌流行病学特点

  由于念珠菌的流行病学与药敏在不同地区有差异,甚至在不同的ICU内都存在差异,国外指南对于初始治疗药物评价的变化,应当结合我国念珠菌病流行病学和患者念珠菌感染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我国一项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27]显示,白色念珠菌占一半以上(主要菌种所占比例依次为白色念珠菌57.1%、热带念珠菌19.5%、光滑念珠菌14.3%、近平滑念珠菌2.6%);另一项前瞻性的全国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2009—2012年,1072株)显示[28],非白色念珠菌中以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较少。在重症患者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中(2009—2011年,全国多中心),菌种分布与之类似[29,30]。此外,一项对光滑念珠菌进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2011—2012年,全国多中心,177株)[31]发现,氟康唑耐药率为14.7%(26/177)。

  因此,国内侵袭性念珠菌的病原谱中,光滑念珠菌所占比例相对国外较低;另外,氟康唑价格低于棘白菌素,这也是我国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治疗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之,欧美指南推荐棘白菌素为侵袭性念珠菌病初始治疗的首选。但由于我国念珠菌病原体流行病学与欧美不同,选择氟康唑作为初始治疗仍有价值。但是,在以氟康唑作为初始治疗时,仍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重症、近期有三唑类暴露史、有光滑念珠菌感染风险(老年、糖尿病、恶性肿瘤、近期住院)[4]的患者,应首选棘白菌素治疗。对于临床稳定、菌种为氟康唑敏感、复查血培养阴性者,在初始棘白菌素治疗后,可降级为氟康唑进行序贯治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