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发展十年:中流砥柱
2016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4.6个百分点,位居工业各行业前列,在整体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3.3%,医药工业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
工业规模:
2008-2016年,医药工业总规模由8253.6亿元增加至29635.86亿元,平均增长率到达17.3%,但自2012年以来的增速出现“弱增长”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下降趋势在2015年出现拐点,2016年医药工业总规模增速开始回升,较2015年提高0.90个百分点,升至9.92%。
医药工业各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占比依然领先,从2008年的2219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7535亿元,年平均增长16.5%。中成药制造行业从2008年的167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697亿元,年平均增长18.9%。十年间,发展最快的生物制药行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8%。
商业规模:
十年间,药品流通市场规模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0-2016年这7年间,药品流通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7084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8393亿元,年平均增长17.2%.但从趋势来看,增速逐年下滑,从2010年的24.60%下降到2015年的10.20%。
不过,以2015年为分界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商业流通行业发展站上了新起点,增速达10.40%,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呈回暖态势。
市场格局十年:洗牌
2008年迄今,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在政策、资本、技术等多方合力下,经历着从野蛮式增长到回归理性增长的艰难调整,自上而下,整个行业的格局洗牌成为这一时期的最明显印记。医药工业、商业到终端,无一环节能置身事外。
生产工业
CFDA于2011年3月启动新版GMP认证,并分两个阶段进行:现有药品生产企业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药品GMP要求;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均在2015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药品GMP要求。未达到新版药品GMP要求的企业(车间),在上述规定期限后不得继续生产药品。
政策为中小药企提供了三年缓冲期,2011-2013期间,药品生产企业数目增长滞缓,至2015年底GMP换证大限,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大幅下降,创下十年最低记录,近千间药企出局。
商业批发
2008-2016年,商业流通企业数目呈对称性发展,2012年增长至峰值,达到16295家。
受配送政策影响,2012-2016年,药品商业流通企业数量逐年下降。2015年,卫计委出台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征求意见稿,要求药厂只能委托代理商进行一次终端配送,大量二、三级代理商的生存空间被砍掉,至2016年,药品批发企业数目为12975家,与2012年的峰值数量对比,5年间商业批发企业减少3320家。随着“两票制”的全面落地,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型商业公司和区域性药品流通龙头企业更为利好,批零一体化模式迎来新机遇。
零售产业
2008-2016年,零售药店数量由365578家增长到447034家,连锁率由35.38%上升至49.37%。随着零售药店市场日趋饱和,零售药店数量增长逐步放缓,并在2012年首次出现小幅减少,随后在2013-2015年保持平稳,并在2016年再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相比上一年减少1023家,单体药店则由2013年的峰值274415家下降到226331家,超过4.8万家单体药店出局。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到2016年,连锁企业数量从1985家增加至5609家。
新版GSP大限同样是2015年12月31日,综合全国情况来看,未能通过审核的主要集中在单体药店和少数有诚信问题的连锁企业。
上市企业
上市企业数量从另一个维度上可以看到行业的格局变化。
2008-2016年,医药A股上市企业(按照招商证券分类,仅统计医药商业、中成药、生物制药与化学制药数量)从102家增加至194家,至2017年6月16日为止,2017年再增13家药企A股上市。从目前IPO的速度来看,2017年全国A股医药上市企业总数突破250家或是大概率事件,资本时代来临,也进一步意味着洗牌的加速。
终端十年:分化加速
2008-2016年,六大终端药品规模从4835亿元增长至14909亿元,年平均增长15.1%。
过去十年药品终端高速增长主要受惠于各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扩大、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支付能力提高带来的需求增加,但在具体的增长及份额占比上,各个终端则表现各异,其中县域等级医院、医药电商与零售药店表现均较突出。
一、县域等级医院份额逐年提升
在总体的规模增长下,受益最大的当属等级医院市场(城市+县域,二级以上医院),占比从2008年的64.5%增长至2016年72.8%,上升8.3个百分点。
随着城市等级医院逐渐饱和,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等政策红利进一步推行,预计县域等级医院蛋糕将继续做大。
二、医药电商进入市场启动期
政策的放开推动着医药电商释放潜力,医药电商市场从探索期进入市场启动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网上药店药品规模从2011年1亿元增长至2016年45亿。
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正式取消医药电商B证和C证审批,意味着医药电商竞争格局将越来越激烈。
三、零售药店新未来可期
2008-2016年,零售终端规模由1430亿元增长至3377亿元,年平均增长11.3%。同时因受医药电商、新医改、医保等因素影响,零售药店终端(不含药材)在整个药品销售终端销售占比下降,从20.9%跌至16.4%。2017年,国务院通过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明确加快推动门诊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对处方外流乃至医药分家的期许使得各方看好药店终端的新未来。
创新药十年:变局
2008-2016年,对国内医药产业创新药物来说,可谓曲折前行。尤其进入2012年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临床实验数据自查核查、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等政策重磅影响行业,也从政策趋势上看出我国走药物创新、做医药强国的决心。
新药审批创历史新低
从新药审评审批的数量来看,2008年,新药注册数目共236个,至2010年减少到60个,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新药审批创2008年以来最低,全年仅发出5个证书。
2008-2016年新药审批数量变化
2010-2015年新药受审数目由1225个增加至2985个,而在2016年,在药品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的压力下,企业新药上市更加谨慎,同时新的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新药”定义大幅收窄,国内新药受审到了低谷,比2015年减少了2000个,仅有818个新药受理审批。
药企研发投入持续走高
根据Pharmaprojects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有147家企业涉足原研开发,如果仅从研发企业数量上看,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新药研发国。
适宜医院、药厂、中药加工场 及其他行业的粉未加工。
健客价: ¥2735活血通络、益气养阴。用于轻中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用于血栓性脉管炎的毒热证。
健客价: ¥35健脾止泻,用于脾虚久泻,便溏腹胀,腹痛肠鸣。
健客价: ¥24活血,化瘀,消癥。用于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健客价: ¥8镇惊熄风,化痰开窍。用于癫痫风痰闭阻,痰火扰心,神昏抽搐,口吐涎沫者。
健客价: ¥43有利于人体内盐分、水分的排出,从而消除水肿。 蛋白质具有较长的消化时间,给人的饱腹感较为持久,不容易感到饥饿,减少零食摄入 蛋白质可抑制促进脂肪吸收的荷尔蒙分泌,减少赘肉生成。 蛋白质的过量摄入不会变成无法消失的热能囤积。
健客价: ¥198益气固表。用于反复外感引起的自汗易感,气短乏力,少气懒言等肺气虚证。
健客价: ¥18补肾益肝,健肾生发。用于肾虚脱发,肾虚腰痛,慢性肾炎,神经衰弱。
健客价: ¥45活血止痛,去瘀生新。用于跌打损伤,筋骨瘀血肿痛,风湿麻木。
健客价: ¥9通调气血,止痛调经。用于经期腹痛及因寒所致的月经失调。
健客价: ¥10养阴敛肺,止咳祛痰。用于支气管炎咳嗽。
健客价: ¥7.2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健客价: ¥5清肺、止咳、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粘稠。
健客价: ¥23补肾,安神定志。用于肾阳不足,腰腿酸痛,记忆衰退。
健客价: ¥48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健客价: ¥11.5清热解毒,清脑安神。用于头身高热、头昏脑晕、言语狂燥、舌干眼花、咽喉肿痛、小儿内热惊风抽搐。对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失眠等皆有清脑镇静作用。
健客价: ¥28温中散寒,健胃止痛。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寒凝胃痛,脘腹胀满,呕吐酸水或清水。 温中散寒,健胃止痛。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寒凝胃痛,脘腹胀满,呕吐酸水或清水。
健客价: ¥18镇惊熄风,化痰开窍。用于癫痫风痰闭阻,痰火扰心,神昏抽搐,口吐涎沫者。
健客价: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