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布白皮书。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国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政策和主要措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把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进行战略谋划,统筹部署。在管理体制上,国家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了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地方也相应成立了中医药管理部门。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就目前行业同仁比较关注的七大核心问题进行了梳理,具体内容如下:
一、未来我国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中医药成果人民共享。白皮书指出,未来将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推进中医药与社区服务、养老、旅游等融合发展,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2)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未来将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现代医学课程,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医医院在完善基本功能基础上,突出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推动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促进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3)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保持特色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传承制度,系统挖掘整理中医古典医籍与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组织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制开发。
(4)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构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协同创新体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推动中药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非药物疗法。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弘扬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5)坚持政府扶持、各方参与,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把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相关规划、给予资金支持。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实施中医执业医师、医疗机构和中成药准入制度,健全中医药服务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鼓励社会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推动社会力量开办中医药服务机构。
二、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形成以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类门诊部和诊所以及综合医院中医类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城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农村,形成由县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临床科室、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村卫生室为主的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供基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三、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1)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中医类医院3966所,其中民族医医院253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46所。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5.2万人(含民族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2528个,其中民族医门诊部、诊所550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诊所7706个。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1亿,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2691.5万人。
(2)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疗养院等开展“治未病”服务,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迅速。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作为单独一类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潜力和优势正逐步释放,推动卫生发展模式从重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
(3)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优势,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丰富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中医药以较低的投入,提供了与资源份额相比较高的服务份额,2009年至2015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由14.3%上升到15.7%。2015年,公立中医类医院比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低11.5%,住院人均费用低24%。
(4)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25所),200余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75.2万人。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开展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了101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64个中医学术流派建立传承工作室。开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等高层次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5)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实施《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数量达649项,年平均增长率29%。中医、针灸、中药、中西医结合、中药材种子种苗5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广东、上海、甘肃等地方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和针灸治疗指南临床应用良好。民族医药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研制有序开展,14项维医诊疗指南和疗效评价标准率先发布,首个地方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西藏自治区成立,民族医药机构和人员的标准化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6)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支持国际传统医药发展。目前,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
(7)促进国际中医药规范管理。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安全、有效、合理应用,中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目前已发布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在中国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积极推动传统药监督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保障传统药安全有效。
三、“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王国强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在白皮书发布会上,他再次强调“这句话确实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对于中药质量的一种忧虑”,中药的质量问题、资源可持续问题将会对中医的发展带来影响。
王国强说:“大家都知道,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中医中药不分家,懂中医的人如果不懂中药、不懂中药的药性、配伍,他就不是一个好中医。”王国强发现野生变家种、道地药材异地种植,以及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加上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情况比较多,而这些做法都可能影响到药材种植的质量。
为解决中药质量、资源等现实问题,2015年国家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和中药材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王国强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联合工信部、食药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多部门共同推进规划的落实,促进优质中药材生态种植,以保障民众用药安全。
(1)通过推动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的普查工作,着力摸清全国中药资源的家底,建设中药材资源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中药种子资源的保护体系,切实加强对中药材主要产区资源的监测和保护,提升中药材资源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2)要促进优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坚持以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导向,建设常用的、大宗的、优质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鼓励野生孵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沙漠来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生产基地,保证临床和产生的原料供应,坚持以道地药材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支撑,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的力度,从源头上保证优质中药材的生产。
(3)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中药的标准化行动。重点针对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加工、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的质量提升等生产全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或过时等问题,着力于中药生产各流程的技术规范优化、中药产品标准及中药产品可溯源的系统建设,完善并修订一批中药生产全流程标准,强化中药产品的监督、鉴别和鉴定的方法,系统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中药产业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使人民群众吃上好药。
四、如何避免新的行业标准与此前公布的中医药法草案中所条款相冲突的问题?
王国强表示,“这个信息我还没有得到更多资讯,但是中医药法在审议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中医药的特点,一定要有助于中医药的发展,我相信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通力合作,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医药法的实施,另外在实施过程中怎样更好地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助于中医药发展的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确实,中医药标准规范由于中医的特点和西医药所不同,理论体系和用药方法、疗效评价都有不同点,中医药的标准不能用西医药的标准来套用,要建立起符合中医,特别是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规范,这恰恰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一方面。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调整和医学目的的调整,对中医和中药的原理、作用,应该被逐渐揭示,而且能够得到认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规范体系、评价体系,完全是可能的。”
五、民间老中医执业问题在未来是否会松绑?相关政策有哪些?
王国强表示,“这也是最近一个时期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从近年来工作的实际来看,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具备了一定的临床技能和经验,而且确实在基层为百姓的医疗保障提供了必要的服务。但是由于民间中医普遍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教育,再加上现有医师资格体系考试中评价的模式、考试的方法难以很好地体现出民间中医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评价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真实能力的考核制度。”
这些年来,我们针对民间中医药从业人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采取了多种渠道来逐步完善民间中医执业准入的问题。解决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的行医资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老人老办法”,对执业医师法颁布之日之前所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师承或者确有专长的中医(民族医)从业人员予以认定其医师资格,已经使一部分民间中医得到了医师资格的认可。
(2)从2006年年底,我们出台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考核办法,也就是卫生部52号令,规定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通过跟师学习的方式,取得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也有一部分民间医生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医师资格的。
(3)近年来,我们积极和卫生计生委共同推动,将民间掌握独特方法、深受百姓欢迎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主要通过临床考核、农民评价和中等中医学专业水平培训和考试合格的,就发给农村乡村医生一技之长的医师资格,允许他在农村以一技之长的执业范围来提供服务。这些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实施这个政策,通过考试,不少民间中医获得了行医资格。
此外,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在进行审议,解决民间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行医资格问题,《中医药法》里也有明确规定,根据中医服务人员存在师承等培养方式的实际,在充分考虑医疗风险安全的基础上,对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经过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考虑通过实践技能、临床疗效考核来设计准入制度。
六、中药材价格上涨问题如何解决?
王国强指出,“关于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我们如何正确、客观地看待这个事情,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中药材的价格,过去一直偏低,尽管中药材是农产品,但是在农产品里面,大家看到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在上涨,中药材的价格始终没有调整。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二,没有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会使得中药材种植的质量受到影响。所以,适当调整中药材的价格,这是必须的,也是发展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关于中药材价格上涨引起的反响,特别是有些珍贵的、稀缺药材的上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甚至有人说吃中药现在不便宜了,有这样一种看法。我想,这也是一个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推动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发展,使中药能够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保障供给,这方面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有些价格要适当提高,但药材产量大了以后,价格也会随之下降。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用上中药材,包括一些珍贵、稀缺的药材,我们在保障供应方面要加强科研,寻找替代品,提高人工种植的能力。总而言之,价格反映了一个表象,但我们应该更好地重视价格背后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也在积极和有关方面协调,以便于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七、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会给我国医疗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今年年初到现在,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文件中,已经有五份涉及到了推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中医药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因此,在中医药崛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医疗行业也将发生一些重大变化:
(1)5年内有26万医师名额。2015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是45.2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69.48万中医师;卫生机构中药师(士)是11.4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13.4万中药师。也就是要在5年内,新增中医医师与药师名额是26.28万,这对很多想成为中医师和中药师的人来说是机遇。
(2)民间中医师承转正。央视新闻报道,由于中药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为了体现中医药特点,此次修改的《中医药法(草案)》对医师资格进行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过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审核后,即可取得医师资格。
(3)中医诊所备案制,乡村医生开诊所。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
(4)城乡中医的“逆袭”机会到了。全国每个地市级区域、县级区域将设置1个市办中医类医院、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
(5)中医药人才队伍将得到壮大。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6)中医药产业或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健客价: ¥28.6养阴生津。用于面黄肌瘦,津少口渴,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经衰弱。
健客价: ¥28用于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感染。
健客价: ¥4.8泻热导滞,润肠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
健客价: ¥8.5调节三高、提高视力、益智健脑、抗菌消炎。
健客价: ¥138清热泻火,解毒止痛。
健客价: ¥28心绞痛发作的预防性治疗。眩晕和耳鸣的辅助性对症治疗。
健客价: ¥26本品适用于治疗有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证据,并伴有血清氨基酸转移酶(ALT或AS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活动性病变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健客价: ¥49调节全身代谢,恢复细胞活力,改善心血管功能,健脑健身,延缓衰老,扶正固本。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老年性视力减退。对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慢性老年性支气管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健客价: ¥119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血尿、肾小球肾炎血尿,泌尿结石及肾挫伤引起的血尿及不明原因引起的血尿,亦可作为治疗泌尿系统肿瘤的辅助药物。
健客价: ¥751.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 2.敏感细菌引起的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3.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所致的肺炎。 4.沙眼衣原体及非多种耐药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道炎和宫颈炎。 5.敏感细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健客价: ¥6.5非布司他片:痛风,痛风性关节炎,老年人痛风,高尿酸血症,假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遗传性高尿酸血症。 青鹏软膏:藏医: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用于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热性“冈巴”、“黄水”病变引起的关节肿痛、扭挫伤肿痛、皮肤瘙痒、湿疹。 中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急慢性扭挫伤、肩周炎引起的关节、肌肉肿胀疼痛及皮肤瘙痒、湿疹。
健客价: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