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政策解读 > 聚焦医改 > 多点执业:看上去很美

多点执业:看上去很美

2016-06-21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对多点执业最感兴趣的,恐怕就是民营医院。但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了他们在医疗人才方面“只挖墙脚,不搞建设”,长此以往,恐怕是中国公立医院体系瓦解崩溃的开始——若是师父都走了,哪里来的徒弟?

  近日,北京某著名眼科医院的两位知名主任未经医院批准到多家民营医疗机构执业,同时有转移病人到民营医疗机构就诊的行为,被所在医院撤销科主任职务,扣罚10~12个月的奖金,相关违纪行为还将送交卫生计生委医政部门处理。事件曝光后迅速在朋友圈刷屏,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也给期待多点执业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有人鸣冤叫屈,以为这与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相悖。笔者以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两位主任被撤职处分,虽与多点执业有关,但直接的原因恐怕是因为转移病人!将自己在第一执业地点(公立医院)的病人,以种种理由带到第二执业地点(民营医院)就诊,就像银行的大堂经理接待客户后“飞单”和房地产中介接到客户后私下交易一样,都是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在任何行业都不会被允许!若是真想摆脱人身约束,实现自身价值,那就辞职单干,或是另投东家,怎可“身在曹营心在汉”,干着吃里扒外的勾当?

  对于多点执业能否肩负“缓解看病难题,破解医改困境”的重任,乃至“为医改探索一条新路子”,笔者一直以为不可太过乐观。因为多点执业并不会有效增加优质医疗服务的供给量。道理很简单,医生多点执业,并不增加医生的数量,也就不能增加有效的诊疗人次——没理由他在公立医院一天只能看50个病人,搞个多点执业就能一天看100个了。这就好比手艺高的厨师不够,不是换个锅或是多给俩锅就能解决问题了。

  不能有效增加优质医疗服务的供给量,“缓解看病难题”也就无从谈起。现实的情形是,知名专家在某些民营医疗机构开设高价门诊,为保证就诊时间还需要限号,实际上是减少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供应量。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恐怕只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医疗资源再分配而已(也就是价高者得),并不能增加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机会。

  现在大型公立医院不是开工不足,而是超负荷工作——且不说那些知名专家,就是普通的医务人员,也常常忙得马不停蹄。自由执业之下,多少人有精力去多打一份工?如何保障其在第一执业地点(大多是公立医院)的工作质量不下降?会不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事业单位社保改革后,单位也需要为员工缴纳社保,医生多点执业,社保都由老东家负责?这个冤大头恐怕不好当,扯皮的事情也将少不了。

  一名著名医生展现的能力,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医疗机构的投入培养以及庞大的辅助系统支撑。一名医生能做高水平的手术,其背后站着助手、麻醉医生乃至护士组成的一个高水平团队,同时有着医院强大的医技科室和硬件设施支持,还有其他科室的专家保驾护航。离开固有团队和系统的支持,“自由”的医生能否发挥出原有的水平?

  对多点执业最感兴趣的,恐怕就是民营医院。但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了他们在医疗人才方面“只挖墙脚,不搞建设”,长此以往,恐怕是中国公立医院体系瓦解崩溃的开始——若是师父都走了,哪里来的徒弟?

  当然,多点执业并非没有好处。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推进高水平临床医生的待遇改善,增加其在医疗体制内的话语权,更加促进临床技术真正受到重视。能够多点执业的医生,必定是临床技术过硬的高手,“多点”必然以待遇吸引,逼迫公立医院为了留住技术骨干也提高待遇,否则“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长此以往,那些“论文医生”、“课题教授”也将渐渐失去市场。

  笔者以为,将医疗资源下沉,将疾病防控关口前移,正在推行的家庭医生制度,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或许更靠谱。而推动医联体建设,让医生在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可以使其技术能力覆盖的范围更广,对患者来说更实惠——一名医生的流动,减少了更多患者的交通、住宿、餐饮成本,于社会而言,整体的交易成本降低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如何避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实在是一个大课题。从工程领域的招投标制度到航空业的红眼航班,这些国外证实“美妙无比”的经验进入中国后,要么水土不服,要么蜕化变质……一项新举措的推出,要有完整的制度设计和充分的条件准备,不要“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医生的多点执业,或许只是看起来很美!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