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产后抑郁——一个在妈妈群体中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很多人说,生个孩子还能抑郁?太矫情了,当妈的不都该很幸福嘛?我只想反驳:哼!你太天真!生孩子的又不是你~
产后抑郁中的那些刻板印象
另一个更糟糕的情形时,产后抑郁的母亲们常常为此而羞耻。
“因为丢脸,我从不提及此事。”小J强烈的耻感来自于养育过程中的屡试屡败。“这是我第一个孩子。我完全没有经验。”家人、朋友甚至好心的路人,都有资格对她指手画脚。在小J看来,这些都成了对她母亲角色的否定。“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孩子一生病,我更手忙脚乱,在自责的同时,也怨恨他给自己添了太多麻烦。”
一种早已存在的刻板印象是,女人天生就会带孩子。当社会理所当然地在女性与抚养孩子之间划上绝对等号,女性的实际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低估。不少有产后抑郁经历的女性表示,她们的抑郁情绪很大一部分源自被孤立和被隔绝的感受。
多愁善感,情绪化,爱耍小性子,爱较真……这些“标签化”的刻板印象,一方面影响了女性对产后抑郁的及时自察,甚至助推患者自我逃避、自我消解,另一方面削弱了亲密他者与女性患者对话心灵的情感基础。
“在他们看来,我就是无理取闹。”曾经用大吼大叫企图释放内心魔鬼的小J,已经放弃了向外寻求理解。
此外,相当一部分男性在妻子产后,也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失眠、焦虑、狂躁等折磨。研究指出,在妻子产后一年内,1.2%-25.5%的男性遭受了抑郁,其中24%-50%男性声称其配偶正在经受产后抑郁。妻子患上产后抑郁被视作丈夫同时遭殃的触发因子。新生命的降临,对妈妈是个挑战,对爸爸又何尝不是?
“糟糕的不是情绪变坏,而是面对变化手足无措的感觉。”正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侵蚀了丈夫视如生命的男性尊严,“有些事失控了”。
如何预防产后抑郁
研究显示,社会心理和心理学上的干预能显著减少产后抑郁女性患者的数量。理想的干预方式包括专业人士密集的家庭造访、同龄人煲电话粥“吐槽”以及人际关系心理治疗。这些手段既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
如果你是产后抑郁患者:
对策1:求人前先求己
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产后抑郁并不可怕,要想战胜它,先正视它,与它和解。
加强自我情绪管理。准备一个本子,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重点描述原因及对策,并减少非必要的情绪爆发。
学会宽容,享受犯错,“犯错的我才是真的我”“孩子会犯错才需要我”。
对策2:学习疾病知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产后抑郁的治疗。恐慌多数来源于无知。患者学习产后抑郁的症状、危害、诊治、预防等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自救不慌。
对策3:求助专业人士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切记,谨遵医嘱。
对策4:物以类聚,抱团取暖
加入正式或非正式的病友组织,通过倾诉、求助、互助等方式,找到失落已久的组织归属感。
如果你将为人母
对策1:不打无准备之仗
学习育儿知识,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出预判,减少问题发生时的心理冲击。
对策2:在战术上藐视敌人
不人人自危也不盲目乐观,警惕产后抑郁风险,尽量提前消灭高危因子。
对策3: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对象
与家人提前沟通,共同学习,做好疾病预防。
如果身边有产后抑郁患者
无论你选择助人还是放弃,一帮到底或是略施援手,请给予患者最基本的尊重——对产后抑郁,不过多提及也不刻意回避。
温馨提示:作为亲人,一方面,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耐心倾听,积极沟通;另一方面,更应该掌握识别产后抑郁症的知识。如果产妇患上了产后抑郁症,可能自己不会意识到,这就需要亲人或朋友长点心了。
发现苗头之后,要和产妇一起去医院就诊,并监督其治疗。如果产妇向家人表达出想要轻生的语言,家人一定要重视,并积极寻求专业人员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