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非感染因素
摘要: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1.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果汁,特别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产生高渗性腹泻;肠道刺激物(调料、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也可引起腹泻。
(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等食物过敏而引起腹泻。
(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导致腹泻的机制包括: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一“渗透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一“分泌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一“渗出性”腹泻;及肠道运动功能异常一“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等。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1.感染性腹泻
(1)病毒性肠炎:各种病毒侵人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微绒毛破坏亦造成载体减少,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失。
(2)细菌性肠炎:肠道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发病机理亦不同。(1)肠毒素性肠炎:各种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一般仅在肠腔内繁殖,不侵人肠黏膜。细菌在肠腔释放2种肠毒素,即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2)侵袭性肠炎: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黏膜充血、
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患儿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结肠由于炎症病变而不能充分吸收来自小肠的液体,并且某些致病菌还会产生肠毒素,故亦可发生水样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