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疾病治疗 > 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类型

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类型

摘要:肌张力低下型:可能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导致瘫痪肢体松软,但腱反射存在。本型常为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1.运动障碍性质分类
 
(1)痉挛型:最常见,约占全部病例的50%—60%。主要因锥体系受累,表现为上肢肘、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手紧握拳状。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腿和尖足。
 
(2)手足徐动型:除手足徐动外,也可表现扭转痉挛或其他锥体外系受累症状。
 
(3)肌张力低下型:可能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导致瘫痪肢体松软,但腱反射存在。本型常为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4)强直型: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
 
(5)共济失调型:小脑性共济失调。
 
(6)震颤型:多为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7)混合型:以上某几种类型同时存在。
 
2.按瘫痪累及部位分类
 
可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及躯干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3.伴随症状和疾病
 
作为脑损伤引起的共同表现,一半以上脑瘫患儿可能合并智力低下、听力和语言发育障碍,其他如视力障碍、过度激惹、小头畸形、癫痫等。有的伴随症状如流涎、关节脱位则与脑瘫自身的运动功能障碍相关。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