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检查
摘要:FDP含量测定正常人血清TOP<10mg/L;超过20mg/L提示纤溶亢进,但不能作为诊断DIC的指标。肺栓塞或动、静脉栓塞患者也可升高。
实验室检查为确诊DIC的依据。
1.反映消耗性凝血障碍的检查
(1)血小板计数减少:常降至100x109/L以下,如呈进行性下降则更有诊断意义。
(2)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但在高凝状态时,出血时间可缩短。
(3)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有意义(出生4天内的新生儿超过20秒才有意义)。
(4)纤维蛋白原减少低于1.6g/L有意义,个别高凝期病例反可升高超过4.0g/L。
(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年长儿正常值为42秒,新生儿为44—73秒,
早产儿范围更宽。APTT比正常对照延长10秒以上才有临床意义。高凝期APTT可缩短,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期APTT延长。
(6)抗凝血酶!(AT—!)测定:AT.是重要生理抗凝物质,它使凝血酶、激活的因子X失去活性而起抗凝作用,在此过程中AT被消耗,故DIC早期血浆中AT明显减少。正常值为80%—100%(活性)。
(7)因子测定:DIC时:C减少。
2.反映纤维蛋白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检查
(1)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血管内凝血时,血中纤维蛋白单体与FDP结合形成一种可溶性复合物,鱼精蛋白能与FDP结合,使纤维蛋白单体从复合物中分离出来,被分离出来的纤维蛋白单体又聚合成纤维蛋白而形成絮状沉淀,即为3P试验阳性。此试验在DIC早期时多阳性,但晚期以纤溶亢进为主时,因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很少,所形成的可溶性复合物也少,故3P试验常为阴性。此外,约20%脐带血3P阳性,第2天后转阴性,故新生儿3P试验应在出生2天以后才有诊断价值。有些疾病如
恶性肿瘤、肝、肾疾病及手术创伤后也可出现3P阳性。
(2)优
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血浆的优球蛋白含有纤维蛋白原、血浆素原及其激活因子,而不含抗血浆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反映血浆素原及激活因子的活性增强,表示纤溶亢进。正常值>120分钟,DIC纤溶亢进时缩短,常<70分钟。
(3)FDP含量测定正常人血清TOP<10mg/L;超过20mg/L提示纤溶亢进,但不能作为诊断DIC的指标。肺栓塞或动、静脉栓塞患者也可升高。
(4)凝血时间(TT)测定:是反映凝血第3阶段的试验,正常值为20秒&plu
smn;1.6秒,比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诊断意义。
(5)D—二聚体(D—dimer)测定:D—二聚体是一个新的抗原,产生于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时,纤维蛋白交联和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过程中。DIC患者D—二聚体异常升高,此试验对DIC有特异性。
3.其他检查
除上述检验项目外,近年来还开展了一些对DIC有诊断价值的方法,简述于下:
(1)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如组织因子(TF)和内皮素—l(ET—l)等。
(2)反映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如血小板因子—4(PF—4)!—血栓球蛋白((3—TG)和—颗粒膜糖蛋白(GMP—140)等。
(3)反映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如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B—!15—42肽等。
此外,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红细胞呈盗状、皱缩、三角形、新月形及碎片等有意义;涂片上有巨大血小板或有核细胞亦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