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咳咳咳却不是呼吸系统疾病
摘要: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的胆盐和胰液等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当反流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
1.首先看一个病例
患儿女,6岁,因「反复喘息2年」入院。
患儿于2年间断发作喘息,感冒发热多为诱发因素,曾用
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病情阶段性好转,随后复发。患儿出生后牛奶喂养,有呕奶,随后改为普食,呕奶消失,发热、
咳嗽、哮喘加重时亦有呕吐,无腹痛、腹泻,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后胸片检查:双肺纹理增粗,无明显斑片状改变;肺功能检査:小气道阻力增加;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明显的食管胃酸反流,以夜间反流明显增加。给予抗酸、抗反流治疗,同时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哮喘很快缓解,继续治疗并观察半年,未再复发。
2.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的胆盐和胰液等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当反流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达到病理状态和/或给机体带来不适时称胃食管反流病(GERD)。
由于下食管括约肌(LES)的功能
发育不成熟,GER在婴儿期非常常见。随着直立体位时间增多和固体食物的添加,到2岁时60%患儿的症状可自行缓解,部分患儿症状可持续到4岁以后,甚至青少年和成年期[1]。
大多数GER为生理性,可无症状;而病理性GER可引起一系列食管内、外症状和/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GER主要并发症为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狭窄和Barrett食管,而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3.易误诊的原因
儿童GER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呕奶在婴幼儿时期极为普遍,除外少数患儿伴有消瘦、营养不良等消化症状,绝大多数患儿的临床表现是消化道之外的症状,如患儿出现慢性咳嗽、哮喘、反复肺炎、呼吸暂停等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儿童对疾病症状表述不清,加上小儿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相对较高,特别当伴有咳嗽、喘息时,往往首先考虑到呼吸道炎症性改变,故而容易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或过敏。
本文的病例误诊为消化道外的疾病而进行治疗。这种反流的发生,不一定是大量、喷射状的呕吐,多表现为溢奶,轻度的烦躁,不安静,睡眠欠佳,或是体重增加不理想。
GER常与呼吸道疾病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
主要是因为:呼吸道疾病特别是重症时,高碳酸血症使胃壁细胞碳酸苷酶活性增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从而能反馈性地抑制胃泌素释放,使LES压力下降;
同时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可导致食管长时间黏膜缺氧,食管壁血管收缩,食管黏膜抵抗力降低,造成糜烂和溃疡,促进了反流的发生和发展;
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咳嗽、哮喘等可引起腹内压升高、胸内压下降,导致食道下括约肌压力下降,进而出现LES松弛并发生反流;
治疗哮喘、咳嗽及支气管扩张药物可能也会促进胃食管反流,如茶碱能增加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松弛全身平滑肌张力,有潜在促进胃食管反流的作用,进入食管的反流物可直接(吸入)或间接(神经反射)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形成恶性循环[2]。
GER引起的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的症状在临床也比较常见,常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喉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及复发性中耳炎等。其作用机制均为长期、反复的酸反流引起的局部慢性炎症改变。据报道,在经过抗反流治疗后,GER伴发的上呼吸道和耳鼻咽喉症状可得到缓解[3]。
4.诊断要点有哪些?
因此,以下几种情况下应该高度怀疑GER的存在:
餐后出现或加重咳喘的儿童,患儿多有喂养困难;
体位改变后出现或者加重的儿童;
反复出现夜间咳喘或加重的儿童;
难治性或激素依赖性的哮喘儿童。
小儿GERD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GER的可能。
在有临床症状的基础上,采取食管钡餐造影检查,钡剂反流进入食管的高度和频率对诊断有参考价值,可排除GERD以外的上消化道疾病,如食管狭窄、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等[4];
同时,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是诊断GERD的金标准,也是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GERD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食管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可以准确地判断反流所导致的食道损伤,进行活检可了解病理改变;另外食管动力功能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