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心胸外科频道 > 治疗 > 西医治疗 > 个体化控制证据尚不充分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个体化控制证据尚不充分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2018-07-19 来源: 个体化控制证据尚不充分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心血管病风险明显增高者(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0%)应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不建议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阿司匹林在其他特殊情况下(例如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的应用在其他相关部分中已经讨论。

 个体化控制证据尚不充分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偏头痛、代谢综合征、酒精及药物滥用、睡眠呼吸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在一些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需评估个体情况后适当给予干预。
 
阿司匹林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心血管病风险明显增高者(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0%)应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不建议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阿司匹林在其他特殊情况下(例如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的应用在其他相关部分中已经讨论。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通过寻找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在中青年(<50岁)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
 
新近的荟萃资料显示,在过去的50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标准化的使用降压和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和其他主要血管事件的复发率在逐年下降,由60年代的8.71%,下降到70年代的6.10%,80年代的5.41%,90年代的4.04%和2000年的4.98%,说明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脑卒中二级预防应该从急性期就开始实施,关键在于对脑卒中病因的诊断及危险因素的认识,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