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SAH最常见的病因
摘要:有人报道506例SAH中,脑动脉瘤425例,占83.99%,以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最多;脑血管畸形33例,占6.52%;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SAH20例,占3.95%。
辅用脑功能代谢药物。
总之,神经康复是神经疾病治疗学的一大发展,也是一个医学的新领域,尚有较多理论和基础问题有待解决,但不失为神经疾患所致功能残障的一种治疗方法。
功能恢复通常采用(activityofdailyliving,ADL)分级法进行。
I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
H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
+级:需人帮助,扶拐行走。
级:卧床,但有意识。
V级:植物生存状态。
以前公认I级有15%,n级有25%,+级有30%,级有25%,V级有5%得到康复,如经正规的康复治疗定可提高康复率。
颅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noidhemorrhage,SAH)。SAH可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类,前者由颅脑损伤所引起,而后者又称为自发性SAH或原发性SAH。
自发性SAH占脑卒中的6%~8%,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在60岁左右达到高峰,最多见于60~69岁,随后年龄再增大,发病率反而下降。女性多见,女:男为(1.3~1.6):10。自发性SAH的发病率与地区有关,据报道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的发病率最低,每年为(1~2)/100000人;日本和芬兰发病率较高,每年为(26.4-96.1)/100000人。
自发性SAH的病因很多,最常见于颅内动脉瘤(囊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破裂,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Gijn报告在SAH的病因中,动脉瘤破裂占85%,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SAH占10%,各种罕见病因占5%。我国有学者对1000例自发性SAH患者的致病因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自发性SAH的病因中,颅内动脉瘤占55%,脑动静脉畸形占21%,高血压动脉硬化占13%,其他占8%,原因不明者占3%。还有人报道506例SAH中,脑动脉瘤425例,占83.99%,以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最多;脑血管畸形33例,占6.52%;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SAH20例,占3.95%。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SAH最常见的病因,文献报道占54%~85%。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
遗传学、血流动力学、后天退行性变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的隆突处,该处正是血管壁的薄弱部位,即中层缺陷处和血流冲击点,如若内弹力层发生退变,即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据调查脑动脉瘤约有1/3的患者发生于睡眠中破裂出血,另有1/3的患者找不出明确的诱因,其余1/3的患者可以找出脑动脉瘤破裂的诱因,诸如起身或弯腰、情绪激动、排便、负重、
咳嗽、
分娩、创伤、手术、
性生活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由于颅内压突然升高,使瘤壁内外的压力梯度降低,载瘤动脉突然减压引起急性血管痉挛和破口处形成血块使出血停止。在出血后2周内由于正常的纤溶系统可使血块溶解,此阶段是再出血的危险时期。而3周以后,血块机化,形成较坚固的支持,再出血的机会将会降低。如果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未造成急性期死亡,则可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包括原发性病变有SAH和各种颅内血肿;继发性病变有脑血管痉挛、
脑梗死、脑水肿、脑积水、脑疝等;全身性改变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心律不齐、肾衰竭、胃肠道出血、肺水肿、糖代谢障碍、高血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