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心胸外科频道 > 疾病分类 > 漏斗胸 > 血浆交换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血浆交换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018-04-18 来源:方和谐心胸、恩泽心胸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血浆交换治疗的病人中,有些人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副作用,包括口周麻木、四肢麻木。荨麻疹、寒战、发热和低血压等,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血浆交换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在评估血浆交换治疗重症肌无力病人PBMC合成细胞因子作用的时候发现:血浆交换后当即,PBMC产生IL-2减少,而IL-1β产生增加。仅用血浆交换治疗第二天,其PBMC产生IL-2重新回升,而IL-1β仍然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接受血浆交换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经静脉冲击治疗的,与仅用血浆交换的相比,其PBMC产生IL-2仍维持在低水平。反复用血浆交换加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经静脉冲击治疗者,当其PBMC产生IL-2逐渐减少时,其重症肌无力病情也有改善。这些结果显示:血浆交换对重症肌无力病人有下调PBMC产生IL-2和上调IL-1β的产生作用,而血浆交换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经静脉冲击治疗联合应用于重症肌无力病人,则可抑制其IL-1β合成,而使重症肌无力好转。
 
血浆交换的副作用是什么?
 
血浆交换治疗的病人中,有些人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副作用,包括口周麻木、四肢麻木。荨麻疹、寒战、发热和低血压等,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若在置换过程中,血浆代用品比例过大,则病人可能因血免疫球蛋白减少而易患继发感染,而继发感染又有诱发重症肌无力危象之可能。
 
有的在连续治疗5~6个月时,病情复发或恶化。这可能是因为血浆交换使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排空,结果有可能会反馈地致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一过性合成增多,而使在交换间期病情加重。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门问答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