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化疗or同步放化疗?
摘要:单纯手术的不良预后以及复发疾病的模式促使在治疗方案中加入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食管癌采用新辅助治疗能显著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术后生存率。主要包括术前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和术前化疗。
医脉通导读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
肿瘤,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每年新发病例26万例,死亡21万例。目前我国的食管癌类型以食管鳞癌为主,占到95%以上。
食管癌是指由食管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恶性病变,手术切除是实现疾病局部控制的最佳治疗手段,但ⅡA~Ⅲ期的食管鳞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的5年生存率仅为20.64%~34.00%,许多患者在手术后不久即出现转移或局部复发,导致疗效不尽如人意。
食管癌分期
单纯手术的不良预后以及复发疾病的模式促使在治疗方案中加入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食管癌采用新辅助治疗能显著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术后生存率。主要包括术前放
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和术前化疗。
新辅助化疗
20世纪70年代,食管癌的化疗以单药为主,其中有效率较高的
药物包括5一氟尿嘧啶、甲氨蝶呤、丝裂霉素、博来霉素、长春碱类等,有效率仅为15~30%。80年代开始应用以顺铂、5-Fu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而且顺铂和5一氟尿嘧啶联合化疗方案成为治疗食管癌的标准方案,有效率约可达40%~58%。术前化疗周期一般为2~3个疗程,术前化疗与手术之间的间歇期为2~4周。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紫杉醇、多西紫杉醇、伊立替康、奈达铂等新一代化疗药物的应用,也开始应用于食管癌的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放化疗
近年来,食管癌的术前放化疗越来越受关注。从治疗后的pCR率来评价,术前放化疗的疗效优于术前化疗,目前的研究表明术前放化疗的pCR率可以达到20%~35%。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食管癌术前放化疗,化疗方案多采用顺铂5一氟尿嘧啶的联合化疗方案,或以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化疗周期多为2个,放疗总剂量为20~45Gy,分割剂量1.5~3.7Gy;术前放化疗与手术之间的间歇期为2~4周。80年代多采用序贯放化疗,研究发现,同期放化疗疗效更好,所以,从90年代起,推行同期放化疗。术前放化疗的I临床有效率为57%~83.3%。近来,也有研究运用紫杉醇、伊立替康、异长春新碱等新一代化疗药进行术前放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辅助化疗vs新辅助放化疗
来自加拿大Sunnybrook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对2013年6月份前M
EDLINE、EMBASE和Cochrane中心注册的33个随机研究,6710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试验及文献进行系统性的荟萃分析与综述,比较了食管癌患者中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包括单纯手术、新辅助化疗(N-CT)、新辅助放疗(N-RT)和新辅助放化疗(N-CRT)等方案。结果表明,相对于N-CT及N-RT,N-CRT方案是治疗局部可切除食管癌的最理想模式,其可显著改善OS,同时并没有带来术后死亡率的增加。
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局部可手术的食管癌治疗,新辅助化疗和放化疗这两种治疗模式均存在许多的问题,比较这两种治疗模式的潜在优势很有必要。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均有使患者显著获益的证据,但新辅助放化疗可使病人显著获益更多;当评价治疗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效果时,发现新辅助放化疗对鳞癌和腺癌病人均有利,而新辅助化疗仅对腺癌病人有利。可见,对于95%以上的食管癌为鳞癌的中国,广泛开展术前放化疗并手术的治疗模式,对患者潜在的获益将更大。
然而,术前放化疗在推广过程中有一定困难:
一是由于术前放化疗对于治疗中心的诊疗水平要求很高,需要具备治疗前评估、放疗、外科、营养、围术期治疗、病理等高水平平台,并且要求各部门密切合作,学习曲线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广。而且术前放化疗难以用于边缘性可切除或难以R0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癌,如肿瘤可能外侵或广泛多区域淋巴结转移,主要原因包括可能需全纵隔+腹野照射、放射野过大、患者难以耐受、严重吞咽困难、营养状况差、卡氏(Karnofsky,KPS)评分低于90;如果患者完成术前放化疗后仍难以R0切除,会对随后的根治性放化疗带来技术上的困难。相比而言,术前化疗学习曲线较短,不良反应较小,在各种水平的治疗中心较易开展,而且对于边缘性可切除或难以R0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前化疗更加适合,有效率约40%~50%,可为患者争取R0切除,即使之后仍无法手术,也便于进行随后的根治性放化疗。
二是在于放化疗毒性的控制,放疗与化疗毒性的叠加。如果毒性过大,不但会导致放化疗过程中急性不良反应的增大与增加,急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放化疗剂量减少,患者依从性下降,围术期并发症增多,甚至围术期病死率增加,从而抵消了术前放化疗所带来的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