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每年数十万例药品不良反应由输液引起,一边是人均一年要挂8个吊瓶的现实;一边是国外输液治疗不亚于一个小手术,非常慎重,一边是国内各医院输液处人满为患的景象……近日报道称,“输液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医疗怪相。
关于输液的危险性,以及“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等原则,相关专家学者已有详尽的阐述,笔者不再重复。值得注意的是,对“输液成瘾”以及“输液大国”,很多人将之归咎于医院和医生,认为在“以药养医”体制下,医院和医生为了经济利益而故意误导患者,怂恿患者多输液,这是导致“输液成瘾”怪相的原因。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诚然,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医院和医生,或者诱导没必要输液的患者输液,或者怂恿该输液的患者多输液,以便赚取更多的药品差价。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置患者身体健康于不顾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制止,尤其要通过完善相关机制遏制这一乱象。但同时应该看到,“输液成瘾”也有患者自身的问题,不仅有很多患者为了早点治好病主动要求输液,甚至有一些患者对拒绝输液的医生拳脚相加。
今年春节期间,深圳市一名1岁患儿因病毒性感染出现发烧症状,深圳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医生曾祥士看过验血报告后,告诉患儿父亲病毒性感染周期为一周左右,孩子会持续3天发热,属于正常现象,为防止抗生素滥用,曾医生不建议输液,最好一边服药一边观察。但这个建议遭到患儿父亲的不满,认为医生敷衍了事,当即就对曾医生大打出手,致其嘴唇和牙龈破裂伤。
百度一下便可发现,类似的事情并非个案。至于患者不听医生劝告不依不饶要求输液的,更是相当常见。据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戚金威介绍,主动要求输液的主要有三类人群:一是学生群体,主要是家长担心感冒之类的小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年轻的白领群体,这些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愿意采用各种方式缩短患病时间;三是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为了避免吃药引起并发症,也往往要求输液治疗。
实际上,随着医疗改革深入,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取消了药品差价,不再“以药养医”,医院和医生失去了多输液的谋利冲动,但是“输液大国”和“输液成瘾”现象依然如故。这说明,把问题全部归咎于医院和医生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戒除“输液成瘾”,需要医生和患者双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医生要对患者多一些耐心劝导,让患者认识到输液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患者要相信医生、尊重医嘱,别总把医生的好心往歪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