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第二轮带量采购有望在今年夏季启动,年底前完成。由于相关政策尚未落地,无法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但对于带量采购后续的政策走向,兴业证券医药团人做出了一些推测:
推测1:适时第二批带量采购的推出有其必要性
众所周知,2018年12月份的第一批4+7带量采购出现了比较大的产品降幅(平均52%),因此第二批品种采购何时启动也就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重点。
根据兴业医药的统计,截止4月15日,除了第一批带量采购已经入选的品种(25个)和未中选品种(6个)之外,已经有55个品种有企业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也就是说,启动第二批带量采购试点的品种条件已经成熟。
在区域方面,从2019年3月份开始,“4+7”城市已经先后实施了带量采购,到今年年底,首批品种运行将满3个季度。这段时间应该能够为相关城市医保部门积累相当的经验,为下一轮带量采购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如果真如相关媒体所说,在夏季启动第二批带量采购并在年底前实施的话,也并不意外。
推测2:政策走向温和理性,长期来看未来全国范围内不太可能独家供货
此前,兴业医药曾经在前期的深度报告和周报月报中对比过“4+7”带量采购政策与当年“双信封制”推广的流程。作为相隔8年前后推出的重要产业政策,其虽然在实施机构、医保收支背景、实施方案(当年没有明确的“量”的要求,也没有一致性评价)有诸多不同,但亦有可比之处。
在第一批的经验基础上,监管部门对第二批带量采购相关企业供应保障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会提出更为明确细致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未来企业对新的政策环境都会逐步适应并寻求新的应对方案,会综合考虑量价关系,预计第二批品种的降价幅度也会略有温和化。
考虑到长期供应保障的影响,未来全国大概率也不会只有“4+7”这一个定价标准(让1家企业供应全国50%以上的市场可能会出现潜在的供应保障风险),未来企业也会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进行“弃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4+7”这11个城市扮演的将是“开路先锋”的作用,“试”出药价的“水分”。当仿制药价格回落到合理程度后,政策也将会更加灵活。
推测3:增量逻辑是核心,但绝不意味着小企业对大企业的反向替代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后“4+7”时代,传统的仿制药利润会逐步回归合理(专科的净利润率可能从目前的30%以上回落到15%左右,过期专利药出现大单品的可能性也在降低),因此“增量逻辑”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空间所在。
这里所说的“增量逻辑”大体上包括三类:
1、向创新转型,调整自身品种线:从仿制药占比为主转向创新药占比为主,同时减少单一品种依赖的风险。国外比较成功的例子是90年代的日本武田制药,而国内的制药龙头企业如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等,还有诸多的biotech公司也正走在这条路上;
2、新型制剂、新型给药系统或药品-器械的复合物:能够抵御仿制药降价的不仅有创新药,也包括新型制剂(长效缓控剂型)和药品-器械复合物(如吸入剂、注射笔等),这方面国际上出现过多个“隐形冠军”。国内如绿叶制药、丽珠集团\健康元、长春高新(金赛药业)等企业的努力也值得关注。
3、大幅延长自身品种线,原料-制剂一体化:我们这里特别强调,很多人对于“4+7”带量采购是“光脚不怕穿鞋”的理解是错误的,未来能够依托4+7成长起来的一定不是小企业。
一则未来仿制药的竞争并不是单一品种的竞争,单个品种即使在一轮带量采购中中标也不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二则小企业即使有能力完成一致性评价(花费上千万),但在当下环保和安全生产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也很难建设独立的原料药保障基地(花费在数亿元)。
因此未来在仿制药领域能够长期获益的必然是产品数量丰富(至少数十个)的原料-制剂一体化的企业,建议关注科伦药业、京新药业等公司的动向。
一言以蔽之,作为此轮医改深化过程中的大政方针之一,下一批带量采购,该来的总会来,看准产业大方向,布局战略性标的才是当务之急。
用于鼻腔干燥、鼻塞、鼻痒、流涕、鼻出血等鼻腔不适症,鼻腔伤口表面清洗和术后创面的清洗,鼻腔的日常卫生护理。
健客价: ¥56用于鼻腔干燥、鼻塞、鼻痒、流涕、鼻出血等鼻腔不适症,鼻腔伤口表面清洗和术后创面的清洗,鼻腔的日常卫生护理。
健客价: ¥49用于新生婴儿、儿童以及成年人鼻腔清洁和鼻腔湿润。改善急性、慢性、干燥性、萎缩性、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引起的鼻腔症状及鼻腔术后创面的清洗,恢复鼻腔功能。
健客价: ¥15.9该产品用于改善急性、慢性、过敏性鼻炎及鼻腔术后引起的临床症状。
健客价: ¥45用于内分泌系统疾病,非催乳素依赖性不育症,高泌乳素瘤,肢端肥大症,抑制生理性泌乳,良性乳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健客价: ¥87.81、用于慢性下肢闭塞性动脉病引起的间歇性跛行的辅助治疗(二期)(注:此适应症是基于尼麦角林可改善病人的行走距离的研究结果)。 2、用于改善某些老年人病理性智力减退的症状(记忆力和注意力障碍等)。 3、用于有头晕感的老年人。
健客价: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