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素简介
肉毒毒素(Botulinumneurotoxin,BoNT)是由厌氧的肉毒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它能引起死亡率极高的中毒。自古以来,倒在这种毒素下的人类生命不计其数,而且在西方尤其多见。西方人很早就发现,吃肉制品容易发生肉毒素中毒症。Botulinum这个词汇,就源自于“肉肠”的拉丁文botulus;而中文译为“肉毒素”也是这个缘故。在分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其致死力是白喉毒素的300倍,蓖麻毒素的3万倍,银环蛇毒素的300万倍,箭毒的10亿倍,是目前已知的毒力最强的分子,被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列为A级生物恐怖剂。
肉毒梭菌及其毒素根据毒素抗原性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E、F和G七个亚型。其中A、B、E、F为人中毒型别,C、D型为动物和家禽的中毒型别。C型肉毒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饮食污染有C型肉毒梭菌特别是C型肉毒毒素的水源或草料的动物有可能发生C型肉毒中毒。动物中毒后,20小时左右甚至几小时内即可致死,死亡率极高,常常来不及用抗毒素进行特异性治疗。肉毒中毒发生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则会引起其它食肉动物因食用中毒动物尸体而死亡或携带肉毒梭菌,造成肉毒梭菌在自然界中的传播与潜伏,有可能引起范围更广、更严重的肉毒中毒,并危害人类健康。
肉毒毒素不耐热,90℃情况下2分钟可完全破坏;不耐碱,溶解在pH11的碱性溶液中3分钟就可灭活。肉毒毒素溶液加0.6%的福尔马林37℃下作用一个月以上可失去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肉毒素对乙醇稳定;但可被卤素灭活。粗制毒素较精制毒素稳定。毒素溶液在pH6.0,4℃下保存,效价可保持半年不变。冻干毒素在低温条件下可长期保存,毒性下降缓慢。
肉毒素发现及应用史
19世纪20年代:德国医生JustinusKerner从变质的香肠中发现了一种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由于Kerner的“香肠之毒”导致麻痹瘫痪性疾病,因而获得了“肉毒之毒”(来源于拉丁文“botulus”)的称号。Kerner推测,小剂量的肉毒素也许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紊乱性疾病以及多汗症。1895年,比利时细菌学家EmilePierrevanErmengem发现,肉毒杆菌可以产生肉毒素。20世纪20年代,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HermanSommer博士以稳定的酸沉淀形式最先从肉毒杆菌中提炼出A型肉毒素。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科学家开始探索肉毒素的潜在用途,试图将它变成战争的武器。1949年,在英国伦敦,研究人员ArnoldBurgen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肉毒素可以阻断神经和肌肉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旧金山眼科医生AlanScott将肉毒素注射入猴子体内,观察它们是否可以令导致斜视的肌肉放松下来。1978年,Scott医生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进行关于肉毒素用于治疗人类斜视问题的广泛动态测试。他将这种药物命名为Oculinum,并且创建了Oculinum公司来生产及出售这种药物。1989年,Oculinum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斜视及眼睑颤动。
1986年,加拿大Carruther夫妇在用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眼睑痉挛时,意外的发现了其良好的除皱效果。随后,他们相继用肉毒素对额纹、眉间纹、鱼尾纹进行了治疗,经过了一系列尝试,于1992年首先报道,Carruther夫妇就成了此项技术的发明者和先驱。2002年4月15日,肉毒素获美国FDA批准用作医学美容材料,主要用于注射除皱,暂时性地改善中度至重度的眉间皱纹,这一重大事件无疑使肉毒素成为爱美人士的“面部救星”。时至今日,肉毒素仍然是很多爱美之人瘦脸、除皱的理想选择。1993年,中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A型肉毒素制品——衡力问世。2006年,GSK在中国上市保妥适(BOTOX)。
肉毒素的作用机制
CrystalstructureofbotulinumneurotoxinA1(BoNT/A1)
肉毒素是一种蛋白类毒素。菌株细胞内所翻译的原初蛋白为150kDa的一条多肽链;随后通过蛋白酶的作用,在跨越二硫键的环状区域进行切割,形成成熟的肉毒毒素,由50kDa的轻链(L链)及100kDa重链(H链)构成,如上图所示。重链和轻链之间通过一个分子内二硫键及不同结构域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而构成三维结构。目前科学人员已经解析了BoNT/A1,BoNT/B1及BoNT/E1的晶体结构。同其他作用于细胞内靶点的细菌毒素类似,BoNT也由功能不同的结构域所组成:轻链编码毒性功能区,为一金属蛋白酶活性区域,能够特异性切割SNARE家族蛋白,后者对于神经递质的分泌是必须的;HN结构域对于轻链穿越内吞小体转位至神经元细胞质至关重要;而HC结构域负责突触前结合和内吞,其自身由两个不同结构的亚结构域所构成。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及结构分析表明:BoNT/C,BoNT/D和BoNT/G同BoNT/A及BoNT/B较为相似;而BoNT/E同BoNT/F之间相似度更高。肉毒毒素通常是由神经毒素和血凝素组成的复合形式存在。
肉毒素的毒性机理主要为抑制神经递质对细胞信号的传递过程。化学突触中的信号是由神经递质介导的,这些神经递质从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出来,并与位于突触后细胞(如肌肉或外分泌细胞)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在神经元胞浆中合成,并储存在突触前神经末梢内的小突触小泡中。在突触囊泡腔中神经递质的积累主要是由质子电化学梯度所驱动,后者由ATPase质子泵产生的,它位于突触囊泡膜上并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ATP泵入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在神经末梢形成一个神经递质的储备池,并与突触前膜成为活性区域的特定部位结合,称为“docking”。多种蛋白分子逐步形成一个较大的复合体,来完成突触小泡的docking过程。该复合体包括两个突触囊泡上的膜蛋白,VAMP(synaptobrevin)及Syt(synaptotagmin);两种位于突触前膜的蛋白,SNAP25及syntaxin;以及胞浆蛋白complexin和Munc18,来参与后续步骤,即使得突触囊泡能够响应钙离子内流的信号而快速同突触前膜区域相融合。Syt分子同突触前膜上的肌醇磷脂分子相互作用,而VAMP则同SNAP25及syntaxin形成coiled-coil结构,也被称之为SNARE复合体。Docking过程完成后,complexin同Munc18一起发挥刹车的作用而阻止融合过程的即刻发生,并促进其他蛋白形成一个更大的超级SNARE复合体,这也是介导神经递质释放的最核心结构。神经末梢的去极化会导致膜上钙离子通道的打开以及大量钙离子的进入,从而引发复合体的快速构象变化,使得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扩散到神经末梢,并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从而触发突触后细胞的信号传导。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突触囊腔瞬时对外开放,但随后通过内吞作用内化入神经末梢。神经递质的胞吐和内吞是严格耦合的:一个过程的抑制导致另一个过程的抑制。内化和脱壳后,突触小泡再次填充入神经递质,神经传递的下一个周期重新开始。
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气虚血瘀,热毒内盛,便秘,痤疮、颜面色斑,高脂血症。
健客价: ¥24.8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气虚血瘀,热毒内盛所致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健客价: ¥75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气虚血瘀,热毒内盛所致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健客价: ¥22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气虚血瘀,热毒内盛所致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健客价: ¥20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气虚血瘀,热毒内盛所致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健客价: ¥30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气虚血瘀,热毒内盛所致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健客价: ¥40免疫调节、美容(祛黄褐斑)。
健客价: ¥238调节三高。
健客价: ¥130健康营养滋补佳品。
健客价: ¥99免疫调节、美容(祛黄褐斑)。
健客价: ¥418免疫调节、美容(祛黄褐斑)。
健客价: ¥1138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气虚血瘀,热毒内盛所致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健客价: ¥170排毒养颜胶囊: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气虚血瘀,热毒内盛所致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玻尿酸补水保湿面膜:本品富含玻尿酸精华及各种蛋白和肌肤所需养分,能锁住大量水分子,不仅保持肌肤内的水分,还能将外界环境的水分子捕捉住,让肌肤长期保持在湿润的状态中,增强肌肤的保水能力,从而改善整体肤质。
健客价: ¥99千白氢醌乳膏: 黄褐斑、雀斑、炎症及手术后色素沉着斑的治疗。 排毒养颜胶囊: 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气虚血瘀,热毒内盛所致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氨甲环酸片:1、用于全身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如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紫癜等,以及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异常出血。 2、用于局部纤溶亢进所致异常出血,如肺出血、鼻出血、生殖器出血、肾出血、前列腺手术中盒术后的异常出血。
健客价: ¥749适合多种肌肤类型,尤其适合缺水、暗黄性肌肤。
健客价: ¥89采用传统提取方法,原生态的护肤成分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促进细胞更新,防治肌肤松弛;抚平岁月痕迹,焕发肌肤光彩。
健客价: ¥391、改善肠胃,2、改善体寒,3、提高免疫力,4、美容养颜,5、减肥瘦身,6、淡斑"。
健客价: ¥1798美容养颜,祛湿气。
健客价: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