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医药科研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识别与治疗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识别与治疗

2017-05-09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虽然RCVS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明确,但其是无动脉瘤性SAH患者发生TCH的最常见原因。RCVS主要影响20~50岁(范围从9岁至76岁)的年轻和中年成人。女性更可能受到该病影响(2:1~10:1),且趋向于在五十多岁时出现,而男性常在三十几岁时发生。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是一组相对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1988年由Call和Fleming首次报告,主要临床特点为突发雷击样头痛(TCH),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典型的血管改变表现为颅内前后循环中等程度血管节段性、多灶性狭窄,类似“串珠样”改变,通常于发病后1~3个月内自行恢复正常,好发于20~50岁女性患者。本文旨在总结RCV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特征,讨论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并概括当前的治疗策略。早期识别该疾病对于适当管理这些患者至关重要。

  一、临床特点

  虽然RCVS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明确,但其是无动脉瘤性SAH患者发生TCH的最常见原因。RCVS主要影响20~50岁(范围从9岁至76岁)的年轻和中年成人。女性更可能受到该病影响(2:1~10:1),且趋向于在五十多岁时出现,而男性常在三十几岁时发生。

  RCVS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或疾患,包括有妊娠和产后相关性疾患,多种药物和血液制品使用以及部分临床状态等,也可为原发性。

  >>>头痛

  头痛是RCVS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临床表现,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性交、体力劳动、咳嗽打喷嚏、排便及洗澡等。头痛发作突然,呈雷击样,常在1min内达到高峰,常伴有尖叫、恶心、呕吐、恐光及畏声等躯体症状。头痛多为双侧性,以后枕部为主,可遍及整个头部。头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至数分钟,长达数天,多数在1~3h内缓解。大部分患者在首次发作后1~4周内会出现雷击样头痛的反复发作,且在发作间期可有持续轻度背景性头痛。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与癫痫发作

  除雷击样头痛之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与癫痫发作。缺损症状的表现形式取决于病变损害的部位,常见的有视物模糊、瘫痪、麻木、构音障碍、失语及共济失调等,意识障碍相对少见,昏迷仅在极少数患者中出现。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存在颅内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及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

  二、诊断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为以下几点:

  (1)急骤发作的剧烈头痛,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癫痫发作;

  (2)血管成像显示有脑血管节段性收缩;

  (3)无动脉瘤性SAH证据;

  (4)CSF检查基本正常;

  (5)发病后12周内血管造影异常逆转恢复正常;如果患者在检查完成前死亡,应尸检排除如血管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性SAH等可表现有头痛和卒中的疾患。

  早期准确诊断非常重要,急性期除行CT检查外,常规进行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脑血管痉挛并应进行转归的随访,RCVS患者多有使用影响血管舒张的药物如降压药、避孕药、交感活性药物史。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无异常表现。

  三、神经影像学表现

  RCVS的特征性血管造影表现为多个血管床的交互性动脉收缩和扩张,成为“串珠”样;也可见到交互性的血管收缩和正常血管内径(而非扩张)的区域。

  MRI及CT平扫可正常,也可以出现如下情况:①可见DWI高信号,一般不能用单一血管解释,常于后部脑组织及分水岭区出现,可伴随RPLS表现;②可见局限1~3个脑沟内cSAH。

  DSA是诊断RCVS的金标准,头颅CTA/MRA诊断RCVS的敏感性约为80%。典型病例表现为多发节段性颅内动脉收缩,呈“串珠样”改变。前、后循环均可受累,多出现在头痛发作1~2周后,这种改变必须在3个月内完全或几乎完全恢复正常才支持RCVS的诊断。新近的研究还发现颈内动脉的颅外段亦可受累。

  举个栗子:

  一例54岁女性,以“发作性头痛1周伴视野缺损3d”为主诉入院。其他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其颅脑MRIDWI示:左侧顶叶脑回高信号改变,MRA示:基底动脉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管腔不规则,成“串珠”样改变(图1,A-C)。诊断为“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予尼莫地平60mg/次,每天3次口服,1周后头痛完全缓解出院。出院后继续原剂量服用尼莫地平3个月,复查颅脑MRI及MRA(图1,D-F)均恢复正常。

  图1患者发病初期及3个月后MRI、DWI及MRA检查比较。图A、D示:两次T2WI未发现异常;B示:左顶叶DWI脑回高信号(红色箭头),E示DWI左顶叶病灶消失;C示:MRA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多血管“串珠”样改变(红色箭头),F示:血管未发现异常

  四、鉴别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约85%的SAH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RCVS可并发SAH,但与动脉瘤引起的SAH有着不同的特点。RCVS所致SAH多位于大脑表面,出血量较少,但血管痉挛却非常广泛与多发,且远离出血部位,串珠样改变的脑血管狭窄也有一定的特征性。与此相反,动脉瘤所致SAH的出血量往往较大,聚集在破裂的动脉瘤附近,痉挛的血管非多灶性,主要累及出血附近的1~2条中口径血管。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炎(PACNS)

  起病多隐匿,男性多见,40~50岁为发病高峰,主要表现为全头持续性闷痛或缓慢进展性头痛,而非典型的雷击样疼痛,绝大部分PACNS患者头颅MRI存在异常,通常累及皮质和深部白质,包括胼胝体和内囊,且常是双侧的多发病灶。80%~90%PACNS患者脑脊液呈炎性改变;RCVS血管异常具有完全可逆性,而PACNS血管异常不可逆,血管成像显示动脉狭窄不对称、欠规则。

  >>>偏头痛

  为常见的慢性血管性疾病,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其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常有遗传背景,偏头痛通常反复发作,血管可复性很快;而RCVS常一生中仅此一次,血管的恢复在4~12周。

  >>>感染性或免疫相关性血管炎

  病原体感染(如梅毒、HIV及结核等)及免疫相关的结缔组织病(如SLE、神经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及类风湿等)均可引起颅内血管狭窄,相应病原学检测及有无合并症、自身抗体等检测有助于鉴别。

  >>>其他可以出现雷击样头痛的疾病

  如:小脑及脑室内出血、小脑梗死、颈内动脉夹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巨细胞动脉炎及垂体瘤卒中等。

  五、治疗

  虽RCVS的血管舒缩异常为可逆性,但考虑到RCVS可合并卒中等并发症而致永久的神经功能损害,故目前认为对雷击样头痛反复发作、严重的血管痉挛以及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损者均需积极处理。遗憾的是目前还缺乏治疗RCVS的循证医学证据,多为经验性治疗。

  钙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常可作为首选,用法同继发于SAH的脑血管痉挛,可用TCD来监测疗效,但需注意其致分水岭性脑梗死的可能。其他钙通道拮抗剂如尼卡地平、维拉帕米等治疗RCVS也有不少报道。对钙离子拮抗剂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可试用米力农。最近有报道显示尼莫地平联合血管内治疗也有不错的效果。

  由于不确定诊断及担心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炎的漏诊,短程糖皮质激素也曾被单独或联合钙通道拮抗剂用于治疗RCVS。在最近一项纳入162例RCVS患者的单中心研究中,糖皮质激素治疗是临床、放射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恶化以及不良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目前一致认为,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害,应避免在RCVS患者中应用。其他未被证实有益但也在RCVS患者中使用的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镁,主要用于产后RCVS的治疗。

  除上述治疗外,同时需采取一般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止痛、抗癫痫、降颅压、监测血压及休息等。此外还需避免相关的触发因素,如停用相关的血管活性药物。

  六、预后

  大多数RCVS患者的头痛及血管造影异常均可在数天或数周内获得缓解,远期预后取决于是否存在脑卒中等并发症,无并发症者多可完全恢复正常,而并发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则与卒中的类型、部位及数量有关。遗留永久性严重神经功能损伤比例不到10%,死亡率为2%。产后RCVS与不良结局和更高的死亡率相关。

  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对RCVS的认识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对RCV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希望能对大家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同时提示,临床医师对于短期内反复急骤发作的剧烈头痛患者,应详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发现更多的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病例,从而早期诊断、早期防治不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