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聚焦核心竞争力 纷纷转战寻求“中国合伙人”
摘要:过去中国的零售药品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健康的发展模式日益清晰,网上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展现了勃勃生机。跨国药企辉瑞、礼来等也由此看到了巨大商机,纷纷摩拳擦掌,寻求最佳“中国合伙人”。
医改背景下潜在巨大商机
随着国务院2015年公布医改重点任务以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渐迈入深水区,除了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以及药品采购,大力发展社会办医,破除以药补医建立全新的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都成为重要的攻坚方向。这些重点的改革任务,对于不少医药企业来说,都是一次生态的巨变,借助社会办医的氛围,除了让资金技术与公共医疗资源靠拢外,也是医药企业降低自身风险,探索新发展途径的一种方式。
不仅如此,医生多点执业的彻底放开,使得医生像律师一样,自由执业供病人选择,从人才资源上打破国有大医院的垄断地位。不但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无法发展的矛盾,也可以让多点执业满足有技术水平的医生合法多得收入,尤其是健康互联网提供的广阔平台,可以帮助解决医改中政府无法满足所有医生个人收入的问题。
再看中国近两年的药品市场规模,根据工信部统计快报数据,2014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53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化的不断提高对医疗市场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据估算,城镇化将带来2500亿元的市场增量。另一方面,2014年中国大陆老年人口占比突破10%,老龄化加剧也提升了对药品的刚性需求,影响了慢病药品市场的增长。
从2015年度博鳌西普会上,中康资讯发布《中国医药行业六大终端用药市场分析蓝皮书》显示:2014年,整个中国药品市场总规模达12802亿同比增13.3%。预计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14273亿,同比增增长11.5%左右。
跨国药企聚焦核心竞争力
跨国药企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早已窥探到中国医改所激发的巨大商机,尤其在欧美医药市场萎靡不振阶段,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让中国成为跨国药企眼里的香饽饽。继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后,多家跨国医药巨头在寻找本土化的最佳“中国合伙人”方面也不断加码。
瑞士诺华集团在中国扩建的区域设备全面安装并投产后,工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亿片,成为全国单位面积生产效率最高的
制药生产厂之一。
除了瑞士诺华,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斥资2亿美元在江苏泰州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这是阿斯利康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
不仅如此,国外制药企业还将被誉为“大脑”部门的研发中心在华抢驻,其中,最为典型的非辉瑞莫属。辉瑞公司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先后在大连、苏州等地设立制药厂,2005年在上海成立中国研发中心,2010年成立武汉研发中心。目前辉瑞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武汉两地共有各类研发人员约1000名,为辉瑞全球的
药物研发项目提供各方面支持。
无独有偶,作为一家全球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医药公司,美国礼来在2015年底宣布与药明康德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在中国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一种新型小分子药物。
网上药店成为跨国药企抢滩重地
跨国药企除了在研发领域动作频频,如何将研发产品有效的推向市场也是他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过去中国的零售药品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健康的发展模式日益清晰,网上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展现了勃勃生机。跨国药企辉瑞、礼来等也由此看到了巨大商机,纷纷摩拳擦掌,寻求最佳“中国合伙人”。
这一次,辉瑞和礼来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致力于“做最值得信赖的健康服务平台”的健客网上药店。据悉,在2015年底健客网上药店的招商大会上,辉瑞、礼来等跨国药企纷纷派出了高层代表参加,在他们看来,与日均访客量过百万的专业网上药店合作,将是他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不二选择。
(健客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健客网)
(责任编辑:瞄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