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亲手为一位头戴燕帽的女护士颁发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证书。她,就是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一个在一线工作了31年的普通护士,先后3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肯定有她的过人之处。
艾滋病令人恐惧,但在艾滋病患者圈里,一提起王克荣,每个人都会觉得心里热乎乎的。一头利落的短发,一笑两个深深的酒窝,王克荣就像艾滋病患者的守护天使,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手机里的上千个号码
“王姐,我在家做了检查,有个指标是0.6,降了,是好还是不好哇?”
“王姐,我正在收拾鱼,手扎破了,流了很多血,这鱼还能吃么?……家里人不会被感染吧?”
“小王,我二儿子又生了孩子,跟你念叨念叨。”
每天,电话从天南海北打来,最晚的是夜里3点。她自己也忘了,通过手机到底帮助过多少艾滋病患者走出过困惑,走向了新生。
打开王克荣的手机,里面存着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王克荣每天24小时开机,由于担心患者找不到她,十几年不敢换号码。
1984年,21岁的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分配时老师找到当时担任团支部书记的王克荣说:“传染病医院需要两名护士,希望你考虑一下。”王克荣没犹豫,就上北京地坛医院报了到。从此以后,她和传染病患者朝夕相伴。
31年里,她护理过26种传染病患者,近5万余人,但接触最多的还是艾滋病患者。王克荣的艾滋病护理工作开始于1997年3月,真正走近了艾滋病患者,才让她对艾滋病有了更深的认识。
艾滋病患者封闭、自卑,受歧视,要想改变是个长期的过程。王克荣知道,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就必须赢得信任。一次吃饭,患者李德指着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迟疑了一下,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李德一下子愣住了:“我的家人都不敢这样。”后来,这位患者叫王克荣姐姐,把她当亲人。
艾滋病人的心理完全不同于其他病人,很多人刚得知自己患病都想到过自杀,这时王克荣就成为阻止他们走向生命绝境的人。
2006年,小刘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他异常平静的反常表现引起了王克荣的注意。
24小时后,王克荣给小伙子发了一条短信:“小刘,你在哪?”小刘回:“我挺好的。”
48小时后,王克荣给他打了个电话:“小刘,你在哪呢?”小刘没回答,挂断了。王克荣再打,他不接。王克荣感觉要出事,于是拼命给他发短信,这次小刘终于回了:“我在河边呢。”“你千万别做傻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想想你的父母!”
几个回合之后,王克荣的电话响了。原来,再过22天,这个小伙子就要当新郎,喜帖都发出去了。这一切该如何收场呢?百般劝阻都没用,情急之下王克荣说:“小伙子,真想死也不差这一两天吧?这周末我们要去艾滋病村,跟我一起去吧。”来到艾滋病村,小刘看到很多艾滋病患者虽然生活困难,却还在种地、抚养孩子,没有绝望放弃,很受触动。
在回来的火车上,他对王克荣说:“王姐,我不想死了,我觉得自己还有用。”在王克荣的建议下,小刘把自己感染艾滋病的事如实告诉了未婚妻,并得到了她的谅解。两人如期举行了婚礼。如今,两人生下了健康的宝宝,已经3岁多了。
巴尔扎克说过,生理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痛苦相比,那是很小的了;但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看不见,则也不易引起同情。
以人性之善和白衣天使之爱,王克荣使一个又一个无助的艾滋病人看到希望,从而走出不幸。
红丝带之家的大家长
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时间越长,王克荣越感觉到,仅在病房里关心他们远远不够,在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他们更需要帮助。
1999年1月,地坛医院成立了北京第一家以关怀艾滋病人为主的关怀组织,2001年底,王克荣兼任红丝带之家护士长。2005年,红丝带之家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全市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艾滋病人关怀组织,王克荣成为惟一一名专职护士长。
工作慢慢地多了起来,咨询、教育、活动,主要是心理支持。后来医院给王克荣配了专职秘书,有了第一个志愿者,负责“同志”感染者热线。
“你好,这里是红丝带之家。”一个中等
身材、面目硬朗的中年男子拿起桌上的电话说道。男子叫大龙,是艾滋病感染者的同伴教育员。如今红丝带之家里,与大龙一起做艾滋病人同伴教育员的一共有50人,每年,他们要在红丝带之家值班274天,接听咨询电话15000个,面对面的咨询更是高达两万人次,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和医疗支持。
王克荣是这个“家”的大家长,组织活动、招募志愿者、培训同伴教育员、亲自为新发现的患者提供咨询,大家长每天忙忙碌碌。
“帮助艾滋病患者,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在王克荣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女儿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而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也发展到两万余人。
王克荣的丈夫被艾滋病患者称作“姐夫”,很多事“姐夫”都义务帮忙,他曾开车把一位来到红丝带不走的病人送到密云,并帮他找到了工作,还有病人为感谢王克荣要请她吃饭,推脱不过去,“姐夫”就主动买单。女儿更是经过培训的准志愿者,温馨的红丝带之家常有她的身影。
一年14次走进艾滋病村
2002年,有个叫朱进中的河南人两次来北京找王克荣,说他们那里总死人,很多年没有生孩子、娶媳妇的人,非常恐怖,让医生们一定去看看。
“听他这么说,我们感到情况严重,就向卫生部打了报告,卫生部随即拨付了10万元,给我们的任务就是降低死亡率。”王克荣回忆。
2002年8月,红丝带之家在河南一个艾滋病高发村建立了医疗点。第一次去是2002年8月,就像出差,王克荣穿了一身整洁的套装,半高跟鞋,可村里的土路雨后都是泥,鞋踩上去就拔不出来。由医生、护士、化验员组成的一个小分队,为当地患者进行了简单的对症治疗,筛查出一些患者吃抗病毒药以缓解艾滋病病情,当天就看了200多病人,到了晚上,小分队的几个人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以后再去,王克荣就有经验了,穿牛仔裤、旅游鞋。每次都是周五晚上出发,周一返回医院上班。
这个村,一年间王克荣去了14次,那一整年村里死了4个人,比之前一个月死的都少……村民了解到如何预防艾滋病,不再焦虑羞涩,开始大大方方地索要安全套;女患者也掌握了
月经血的处理方法。“后来村里人一听说我们来,就在村口等,病人们还包饺子给我们吃。”
那位当年叫医生们去村里看看的河南患者朱进中,家里虽然并不富裕,却倾其所有收养了50多名艾滋病孤儿,被称为“艾滋病孤儿之父”.2005年,小朱因
肺炎在地坛医院去世,去世时还大睁着一双
眼睛,似乎有无尽的牵挂。王克荣轻轻走上前,为小朱合上双眼,为他擦拭身体,穿好衣服。小朱的弟弟突然伸出手来,一把抓住王克荣说:“护士长您就放心吧,那些孤儿,有我呢。”望着远去的汽车,王克荣深深感受到爱是可以传递的。
十余年里,她走遍了全国艾滋病重点高发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员万余人,培养了大批艾滋病志愿者和同伴教育员。
“我虽为患者付出了很多,但我得到的更多。”一天快下班时,老病友旭东打来电话:“王姐,今晚6点过来一下方便吗?”王克荣赶紧出发,进门一看惊呆了,十几位患者出现在她的面前,有的拿着蛋糕、有的捧着鲜花:“王姐,今天是你的生日呀!”被他们簇拥着那一刻,王克荣感到无比幸福。
彭丽媛在《爱你的人》这首歌中唱到:“……有过美丽的梦,有过蓝蓝的期待,却无法摆脱那命运的安排。你想看日出,也想去看大海,大哥哥、大姐姐愿与你同在。捧起你的脸,请接受我的爱,人间有泪就会有关怀。把心打开,让真情牵动所有的血脉,感动世界,只为生命而存在,爱你的人就叫红丝带。”
王克荣的办公室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做艾滋患者的知心朋友——王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