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类型 > 2型 > 如何圆预防2型糖尿病之梦呢?

如何圆预防2型糖尿病之梦呢?

2018-11-11 来源:菲糖新动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预防T2DM,已不再是个梦,但JaakkoTuomilehto教授强调干预措施需要落到实处,若不能坚持用药,不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无法真正实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DPS研究已证明,减重、限制能量摄入、积极运动等生活方式联合干预能够更好预防T2DM的发生。

ClaudeBernard奖是EASD为表彰在促进糖尿病和相关代谢疾病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所设立的。今年,第50届ClaudeBernard奖授予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荣誉教授JaakkoTuomilehto。JaakkoTuomilehto教授致力于糖尿病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预防工作1,年会上他带来了题为“预防2型糖尿病:梦想成真(Preventionoftype2diabetes:adreamthatcametrue)”的获奖演说,揭开预防2型糖尿病(T2DM)的秘诀2。


从CVD的成功预防看T2DM预防之光明道路

预防CVD的梦想早已实现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芬兰是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高发的国家,为此芬兰启动北卡累利阿慢病防控项目并逐步推广到全国,经过多年努力,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成功降低了75%。可见,CVD的预防在芬兰是特别成功的,那么T2DM的预防是否也能实现?
 
预防T2DM的梦想如何成真
 
2017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数据显示3,过去二十年间,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加了近两倍,全球糖尿病流行形式严峻,预防糖尿病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JaakkoTuomilehto教授指出,成功预防T2DM需要满足七个前提条件——统一的疾病诊断定义、充分认识疾病的危险因素、透彻了解疾病的自然史、探索能够识别高危人群及对疾病可改变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有效可行性方法、通过干预性研究证实改变危险因素能降低疾病发生率、从政策方面着手开展基于人群的方法以控制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受到基因、环境、行为、表观遗传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T2DM危险因素众多,但预防的关键所在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腹部肥胖、低水平体力活动、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和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4,5结果显示,接受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的糖耐量受损(IGT)人群,糖尿病累积发生率降低了58%,药物干预同样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DPS&DPP研究中IGT患者接受干预后的糖尿病发生风险
 
此外,中国大庆研究等糖尿病预防项目也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能显著降低IGT人群的糖尿病风险,并且能在5~10年间持续性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此外,印度的糖尿病社区生活方式改善计划(D-CLIP)指出6,生活方式干预在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中的效果存在差异,对于IFG人群,生活方式干预不是特别有效。需要注意的是,DPS研究发现7,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的敏感性低于2次连续的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因此JaakkoTuomilehto教授认为采用HbA1c作为糖尿病预防研究中评估结局的指标可能不太准确。

预防T2DM,当下和未来怎么看?
 
目前看来,预防T2DM,已不再是个梦,但JaakkoTuomilehto教授强调干预措施需要落到实处,若不能坚持用药,不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无法真正实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DPS研究已证明,减重、限制能量摄入、积极运动等生活方式联合干预能够更好预防T2DM的发生。
 
个体化糖尿病预防的未来方向

展望精准医学
 
作为时下热点,精准医学正逐渐渗透至慢病治疗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T2DM易感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加之已开发出用来筛查T2DM高危人群的简易糖尿病风险评分,未来通过精准医学或能更好地实现T2DM的预防。

加强肥胖儿童管理
 
WHO指出,全球肥胖儿童数量在不断升高,而肥胖往往导致代谢紊乱,进而发展成为T2DM。芬兰儿童身体活动和营养(PANIC)研究表示,2年的身体活动和饮食干预可以延迟青春期前大体上体重正常儿童的胰岛素抵抗发展,从而预防T2DM的发生,因此重视肥胖儿童的体重管理非常有必要。
 
构建糖尿病预防模型
 
目前,芬兰正在进行的StopDia项目(STOPDIABETES-Knowledge-basedSolutions)8,旨在从个体、环境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构建T2DM预防模型,实现糖尿病预防的目标。

StopDia项目的核心思想
 
在预防T2DM的道路上,我们已稳步迈出第一步,但仍需继续探索。最后,JaakkoTuomilehto教授以《黄帝内经》中的“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结尾,与众共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